大渡河诗词 长征诗词( 二 )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 , 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 , 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 , 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 , 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 , 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 , 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 , 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 , 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 , 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
“暖”字温馨喜悦 , 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 , 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
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 , 又是感情的裂变 , 含不尽之意于其中 , 显无穷之趣于其外 , 摇曳多姿 , 起伏跌宕 , 张驰有致 。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是对首联的回应 。
开端言“不怕” , 结尾压“更喜” , 强化了主题 , 升华了诗旨 。
“更喜”承上文而来 , 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 , 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 自然令人欣喜 。
而现在 , 红军又翻岷山 , 进陕北 , 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 , 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 , 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 , 它自然更胜一筹。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 , 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 , 以此作结 , 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
红军长征诗句长征 作者: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 , 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 , 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
该诗应该作于长征胜利结束之时 。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南岭) , 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 , 从斜坡滚下泥丸 , 形容跳动之快 。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 , 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
【岷山】又称大雪山 , 在四川和甘肃边界 , 海拔五千米以上 。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 , 《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
56个字 , 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 , 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 , 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 , 抑或对诗歌史而论 , 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 , 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 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 , 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 , 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 “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 , “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 , 滚滚而下 , 牵动着全篇 , 也笼罩着全诗 。
“只等闲”举重若轻 , 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 , 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 ,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 , 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 , 应付自如 , 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