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诗词 长征诗词( 八 )


路过杏花村1967、1、6 汾阳城远日黄昏 , 近在酒乡问牧人 。
欲访停身掐指算 , 匆匆路过杏花村 。
大 麦 郊1967、1、8 水远山高大麦郊 , 为炊十里靠驮挑 。
难眠饥夜翻囊袋 , 冰硬剩馍雪半瓢 。
蓬 门 喜 逢1967、1、10 巧遇蓬门夜幕垂 , 同窗捷径早返回 。
寒窑难寐相拥坐 , 各问前程诉喜悲 。
西 渡 黄 河1967、1、12 (一) 十里涛声震耳鸣 , 峰回路转掩真容 。
急攀绝顶低头见 , 天挂蜿蜒百丈绫 。
(二) 一条天堑断东西 , 两岸悬崖水面低 。
船破流冰摇摆去 , 艄公挥臂号声急 。
延 川 城 外 所 见1967、1、13 青石板路坡连坡 , 壁陡沟深九转河 。
霞染西峰集市散 , 驴驮山货客哼歌 。
到 延 安1967、1、15 千里征程即日完 , 风尘满面笑声喧 。
甘谷驿里整风纪 , 桥儿沟边望塔山 。
窑洞排排迎远客 , 延河滚滚颂逝川 。
俯身圣地深情吻 , 历史重温写新篇 。
延 安 之 夜1967、1、16 火树银花不夜城 , 层层窑洞上星空 。
巍巍宝塔悬天挂 , 延水粼粼月似弓 。
登 宝 塔 山1967、1、18 携伴清风登塔山 , 纵横街巷暖阳天 。
潺潺延水穿南北 , 淡淡白云绕...
《七律·长征》诗句解释 七律【长征】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原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译诗:红军不怕长征途中无数的艰难险阻 , 只把它们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
五岭的山路虽然弯弯曲曲、连绵不断 , 但在红军眼里就想腾起的细小的浪花 。
乌蒙山虽然气势宏伟 , 但在红军眼里 , 却像滚动的小泥丸 。
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的悬崖绝壁 , 给人温暖的感觉 。
大渡河上只横着一座铁索桥 , 使人看后心惊胆寒 。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白雪皑皑 , 红军过后 , 个个喜笑颜开!【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 , 《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
56个字 , 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 , 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 , 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 , 抑或对诗歌史而论 , 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 , 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 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 , 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 , 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 “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 , “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 , 滚滚而下 , 牵动着全篇 , 也笼罩着全诗 。
“只等闲”举重若轻 , 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 , 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 ,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 , 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 , 应付自如 , 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 , 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
从首联开始 , 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 , 构造了两个时空域 , 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 , 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 , 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 , 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 , 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 , 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 , 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 , 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
在毛泽东诗词中 , 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 , 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