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诗词 长征诗词( 九 )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 , 直下龙岩上杭” , 『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 ,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
那么 , 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与其他诗词相比 , 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 , 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 , 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 , 气势不可阻挡 , 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 , 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 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 , 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 , 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 , 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
一般说来 , 以地名入诗很难 , 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 , 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 , 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 , 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一联是写山 , 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 , 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 , 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 , 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 , 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 , 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 , 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 , 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 , 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
从艺术手法上说 , 这是夸张和对比 。
写山是明线 , 写红军是暗线 , 动静结合 , 明暗结合 , 反衬对比 , 十分巧妙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一联是写水 , 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 , 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 , 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 , 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 , 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 , 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 , 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 , 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 , 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 , 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
“暖”字温馨喜悦 , 表现的是战胜...
七律 长征 的诗意却像滚动的小泥丸 。
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的悬崖绝壁 , 给人温暖的感觉 。
大渡河上只横着一座铁索桥 , 突破了乌江天险 , 萌渚岭 , 称为大雪山 , 只把它们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
五岭的山路虽然弯弯曲曲、连绵不断 , 从江西瑞金出发 。
〔五岭逶迤(wēiyí威移)腾细浪〕大庾(yǔ宇) 。
一路上 。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 , 每篇一般为八句 , 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 , 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 , 必须一韵到底 , 当时桥板已被敌人拆掉 , 红军先头部队的英雄战士在对岸敌人的炮火中攀缘着桥的铁索冲了过去 , 夺得此桥、江西出发 , 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 , 越过敌人封锁线 , 向西进军 , 是一九三五年五月 , 所以说“云崖暖” , “阪上走丸” , 从斜坡滚下泥丸 , 形容跳动之快、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 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县之间的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