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注释译文 红楼梦注释版( 三 )
“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 , 动手动脚 , 所以当场挨了一记巴掌 。
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 , 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 , 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 , 无济于事 。
对于探春这样的人 , 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 。
但是 , 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 , 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 , 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 。
原稿中写探春后来远嫁的情节与续书不同 , 这我们已在她的判词的注释中说过了 。
曲中“从今分两地 , 各自保平安” , 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 。
“三春去后诸芳尽” , 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写到 , 元春之死、探春远嫁 , 从她们的曲文和有关的脂批看 , 也都在贾府事败之前 , 可能八十回后很快就会写到 , 这样 , 八十回后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情节发展相当紧张急遽 , 决不会像续作者写“四美钓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
骨肉指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 , 《分骨肉》 , 是说儿女与父母永远分离 。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 , 其一是“爱别离” , 就是不得不与亲爱的人们别离 。
探春在众姊妹中结局不是最坏的 , 她遭遇的是与亲人不能再见的苦痛 。
以探春的品貌和才干 , 尽管是“庶出” , 如果在家族的盛世 , 也不会让她远嫁到天边去的 。
她的远嫁 , 一定是在家世没落时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与高鹗续书有别) 。
探春本人对她的远嫁倒也不那么特别沉痛 。
从本曲临行前告别致意的话来看 , 想得开 , 看得开 , 很豁达 。
这同她的性格有关 。
她为人处事刚强决断 , 颇具男人之风 。
同时 , 她对贾家这个腐败下去的家族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 。
在七十五回里 , 她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 , 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 , 我吃了你!”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时 , 她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 , 若从外头杀来 , 一时是杀不死的 , 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 , 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 , 才能一败涂地!”看得够明白了 。
这是探春的悲愤 , 也是作者的悲愤 。
红楼梦里的对联> , 还加了“译文”、古文、书札、“注释”、“鉴赏”或“评说” , 有的还有“附录”或“备考” , 较难读懂的《芙蓉女儿诔》 , 收录最为齐全 。
为使读者加深理解 , 每首都加了“说明” , 包括一般不易见到的脂评抄本中独存的诗作、联额、对句等体裁形式的文字、谜语、酒令; 书中全收了各种版本《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歌谣请参考 蔡义江著 中华书局出版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秋窗风雨夕全诗译文译文:秋天花草凋零 , 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 , 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 , 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 , 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 , 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 , 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 , 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
整夜连绵的秋雨 , 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 , 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 , 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
原诗: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 , 耿耿秋灯秋夜长 。
已觉秋窗秋不尽 , 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
抱得秋情不忍眠 , 自向秋屏移泪烛 。
泪烛摇摇爇短檠 , 牵愁照恨动离情 。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 , 残漏声催秋雨急 。
连宵脉脉复飕飕 , 灯前似伴离人泣 。
- 古代修心养性的诗词 修心养性的佛经句子
- 中国古诗词软件 古诗词软件
-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诗词学到哪了 小学高年级语文怎么教
- 给人难看的诗词 又丑又难看的女人照片
- 回忆往事怀念亲人的诗词 怀念逝去亲人的诗词
- 古典优美诗词赏析 优美古诗词及赏析
- 关于高冷的诗词 高冷的诗词
- 唐代的诗人诗词 唐代诗人李白诗词配画
- 王昭君诗词并翻译 王昭君诗词
- 堆雪人的诗词 堆雪人的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