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诗词赏析 中国诗词虞美人赏析( 二 )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
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
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
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
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
?独指??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 。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 。
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
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 。
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 。
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