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诗词赏析 中国诗词虞美人赏析( 四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 。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早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今别离(其一) 黄宗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
第二单元 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
中国诗词名篇赏析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
可谓匠心独具 。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