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 诗词 马六甲板材( 五 )


清乾隆时,徽人在北京开设的茶行有7家,茶商字号166家,小茶店达数千家 。
在汉口、九江、苏州、上海等长江流域的城市中,几乎到处都有徽州茶商的活动 。
〖采访内容〗苏州山塘街居民 胡润源这个“杨安浜”全是安徽人开的茶厂,当时安徽人开的茶厂不亚于十个人、二十个人(规模),听我老丈人讲,当时他是从安徽歙县黄山一带到苏州开茶叶厂的 。
〖采访内容〗北京森泰茶庄创始人王子树后裔 王建明我们家在北京现在那个茶庄,以后还分了有王森泰茶庄,还有王福泰,还有利泰,解放以前有三帮,据我所知,到现在还有个四合院,四合院是现在煤市街培智胡同二号,现在四合院还在 。
〖采访内容〗黄山毛峰谢正安第四代传人我们家能兴旺起来,大概与我曾祖父的艰苦奋斗有关,就讲他对这个茶叶非常精通,他从管采集到营销,都非常内行……他跟外商谈判时,我的曾祖父他不懂外语,但是他洗脸有一个习惯,他洗脸的时候,毛巾在水里浸湿以后,敷到脸,头低下去,他毛巾是不动的,只有头这么摇,外商看到大老板摇头,肯定是价格谈不妥,他就加价,等他脸洗好,要摇四五摇,价格就要翻一番了 。
由赣江溯流而上,越大庾岭,南入广东的路线是当时内地通向岭南的主要商运路线,也是徽州茶商进入广东的必经之路 。
由于茶叶外销量增加,这条运输路线既费时又费力,于是许多徽州商人改由海道贩运茶叶 。
清政府为防止商人“夹带货物私卖”,于嘉庆二十二年下令,禁止“出洋贩运” 。
其实,早在明嘉靖年间,徽州商人就已经通过海上运输来贩运商品了 。
〖采访内容〗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唐力行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在海外贸易当中的徽商主要有三支,一支是汪直,这是最大的,一支是许氏兄弟,许一、许二、许三、许四四个兄弟的海外贸易集团,还有一个集团就是徐海的,徐海是一个和尚,他是在杭州的虎跑出家的,他又转而去经商到海外 。
他们海商行商的路线,一个是往东北方向,就是到日本,这是他们一条很重要的路线,比如说汪直,他主要就是到日本……第二条路线主要是到东南亚的,比如我刚刚讲到的许氏兄弟,他们就在今天的马六甲,马六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因为马六甲海峡是,...
龙是怎么叫的?在古代,龙代表帝王,九天之尊,不是一般人可以触摸的 。
可是到了我们这一代,龙已经不再神秘,我打小就见过不少龙的造型,也听过许多有关龙的描述,只是有一点,从没听过龙叫唤 。
古人用“龙吟”两字,来形容龙的叫声,以区别于狮吼、虎啸、熊咆、狼嚎以及其它动物发出的声音 。
《红楼梦》里曾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写潇湘馆的幽韵,着实令人遐思 。
联想到古人曾有“怒涛卷雨作龙吟”等诗句,想必这龙吟之声,定是有人听过 。
只是古人苦于当时的条件所困,无法将龙的声音真实地传达给我们 。
较为形象的比喻,就是拔剑出鞘的一刹,金属薄片因磨擦而产生的激荡,铿然嗡鸣,古人亦称“龙吟” 。
另外,琴与笛都有“龙吟”的别称,只是我们很难从它们产生的声响中,去认定哪一种才真正是龙发出的声音 。
唐代诗僧皎然曾作《戛铜碗为龙吟歌》,诗序记述:太尉房琯早年读书终南山峻壁下,常听到一种奇怪的金属声回荡在山间,问当地的父老,说是“龙吟,雨将至”,不久果见云气弥漫,山雨大作 。
以后偶至一山寺,在林岭间又听到这种声音,寻访过去,却是老僧在磨擦一种铜器,这便是我国最早模拟龙的叫声的一种乐器――“假龙吟” 。
唐代中叶,这种乐器曾在浙江、河南一带流传 。
李贺的《假龙吟歌》曾写道:石轧铜杯,吟咏枯瘁 。
苍鹰摆血,白凤下肺 。
桂子自落,云弄车盖 。
木死沙崩恶溪岛,阿母得仙今不老 。
窞中跳汰截清涎,隈壖卧水埋金爪 。
崖蹬苍苔吊石发,江君掩帐筼筜折 。
莲花去国一千年,雨后闻腥犹带铁 。
确切地说:房琯所见的为一赤金钵,即铜钵,皎然称之为铜碗,与李贺诗中所说的“石轧铜杯”,形状相差不大,该是一种碗状的铜乐器,但不同于钲、钟、镗、钹之类的打击乐器 。
房馆所见的老僧用“戛”的方法使其发出声音,而李贺说的是“轧”,尽管有所区别,但都不是敲击的意思,而是指摩戛和辗轧,即磨擦振动 。
看李贺的诗句,应该是用石器滚擦铜器边沿发声,铜器中可能还贮了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