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我自狂从天落( 二 )


毛泽东的代表诗歌 有哪些??都有什么历史背景???原文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 译文 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 。
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冻骨的时刻,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
梅花虽然美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 。
等到百花 盛开时,她在花丛中欣慰地笑了 。
赏析 当我们读到毛泽东同志的《卜算子·咏梅》时,很自然地便会联想到南宋杰出诗人陆游的那首同一词牌的《咏梅》词 。
我们无意比较这两篇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和作者性格各异的作品之高下,因为那样做既无甚必要也是不尽科学的 。
我们只能说:这两首词都是各自那个时代非同凡响的优秀篇章 。
我们还可以说,时间毕竟已经跨越了八百多年,社会向前大大发展了,诗人的人生观和美学思想也不可同日而语 。
从这个意义上当然可以说:毛泽东的《咏梅》词,以前人所不具有的昂扬格调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诉之于优美的艺术形象,出色地描绘了一个自信、自豪、自强的革命家性格与情味浓郁的诗的意境 。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物象 。
特别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诗词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发内心未申之志,喻节操之高洁,表示决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之骨气 。
这方面的名篇佳句不胜枚举,已与梅花这种高洁的花种一样,亦作为精神瑰宝位列艺术的芳园之中 。
但古代诗人的咏梅诗,往往在傲骨厌俗中,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甚至是顾影自怜的气质,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毕竟不够广阔 。
当做,这是不能苛求古人的 。
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于世界风云变幻,托物言志于日理万机之中 。
他也喜欢以梅喻不畏严寒、蔑敌如鼠的革命战士,并在诗词中渗透着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 。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
这是他在另一首诗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足见他对梅花这一物象的挚爱之情 。
《卜算子·咏梅》一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大致与《冬云》一诗相同 。
中国共产党自她诞生之日起,就是在刀光血影中艰苦奋斗,在敌人的疯狂绞杀中成长养大,直至取得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 。
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内外形形色色的敌人并没有放弃他们明攻暗算的种种图谋 。
在三年困难时期,国际上的反共反华势力更是串演了一出有声有色的大合唱,妄图倾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厦,改变历史发展的进程 。
当时中斩形势不可谓不严峻,国内外敌对势力加于党与人民头上的压力不可谓不沉重 。
但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泰然自若,以举重若轻的气度吟诵出迥异于以往诗人所有咏梅作品的诗篇 。
雪,本是严寒的象征,但在诗人看来,只是迎接新的春天到来的使者 。
尽管冰凌垂挂于危崖,朔风怒号于幽谷,气象森然,望而股栗,但梅花偏偏于此时此地坚枝奋挺,花朵繁茂,直若置寒风于不顾,视冰凌为温床,俏色夺目并使人为这一振 。
这是一幅何等瑰伟壮阔的图景,又是何等超拔不凡的气魄! 一个“俏”字提挈全篇,传神写照,以少许胜多许 。
“俏”,不只是一般的美,它美得俊逸,美得机智,美得趣味横生,美得使仇视者嫉恨者也无可奈何 。
然而,梅花之俏却绝非春色春情的垄断者,更不是一个与百花争宠的角色 。
“俏也不争春”,她的超前出现,无非是为了证明一个无可逆转的规律――严寒之后必定是百花争艳的春天 。
做一个义务报春者,梅花心愿足矣!她真正足以自慰的时刻,则是山花烂漫遍野飘香之际 。
这时,她也没有做那飘然远遁的仙子,而是隐身于百花丛中,为春天的真正到来而展露出会心的笑 。
这个“笑”,是看谁笑到最后的笑,也是预示下一个胜利的笑,表明她不是旁观者,既在群花之中,又是百卉之神、百卉之胆 。
短短八句四十四字,由于注入非凡之精魂,精确传神之词采,便使这首词透射出诗人的高尚品格和鲜明性格:即先行者和公仆的品格,艰危中奋不顾身、转安后乐于奉献的执著性格 。
这首词,于庄严中寓轻松,于严谨中有跳荡,于明快中富含蓄,于流畅中见丰厚 。
这就是属于毛泽东的这一个“梅” 。
一首诗词不是枪炮,更不是原子弹和导弹,但在这首词出现之后,反共反华鬼蜮们的图谋确实并没有得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