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历史的古诗词 柳州的古诗词代表( 二 )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
4.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 。
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 。
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不多见的 。
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 。
“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思 。
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 。
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现在还是在这一时间和这一地点,她怎敢再身临其境,重新...
历史上七言古诗有哪些代表作? 在诗歌创作中,常会见到以七古笔法写歌行、以歌行笔法写七古,但仍不难分辨出二者之间的差异 。
像杜甫的《寄韩谏议注》、卢仝的《月蚀诗》、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等诗只能算是七言古诗;王维《桃源行》、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长恨歌》、韦庄《秦妇吟》依然是七言 歌行 。
描写“历史变迁”的古诗有哪些?1. 《山坡羊》2. 《诗经·王风·黍离》3.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4. 《过洛阳城》5. 《乌衣巷》(1)咏史诗: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
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
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
咏史怀古诗借古讽今,写出了人是变化的,而自然景物是亘古不变的 。
(2)发展:六朝和唐代的咏史诗,较多借史抒情,风格悲凉沉郁,宋代咏史诗则较多议论,富於哲理,立意新颖 。
折叠汉代六朝现存最早的咏史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作《咏史诗》八首,开创了咏史组诗的先河 。
南朝萧统《文选》卷21专门收录咏史诗 。
折叠唐至五代唐末胡曾开咏史之风,自此咏史诗更为流行,除胡曾外还有汪遵、周昙著名咏史诗人 。
唐末诗人胡曾是历史上第一位以"咏史"名集的诗人,撰有150首七绝,编为《咏史诗》一书,每首俱以地名为题,旨在评论古今得失,以议论为主,并非偶然感兴所作,亦不在乎词藻,他的咏史诗是从唐末政治腐败、生灵涂炭的黑暗现实出发,藉历史事实来抒发自己感时纷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怀,关心、同情人民的痛苦的同时,又讽刺、批判统治者,寄托了渴望"中兴"的理想 。
学者对其咏史诗的艺术价值方面评价不一,辛文房认为其诗"擢于中等",王夫之评为"足之议论立而无诗允矣",《四库存目提要》则评为"兴寄颇浅,格调亦卑",总体而言文学地位不高 。
但另一方面,胡曾咏史诗正因不重词藻,故显得浅易通俗、明快流畅,风格质朴平易,且忠于史实、立论公允,因此自五代至明代,胡曾的咏史诗广泛流传,为儿童读物,或与《千字文》和《蒙求》等蒙学书籍合刊 。
汪遵与胡曾同时同辈,《全唐诗》中收录他的咏史诗五十九首,全属七言绝句,风格与胡曾近似 。
其诗绝大部份为怀古诗,表达了对历史问题的见解 。
寄托了对实际生活的深沉感慨 。
有藉历史人物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又有藉描写历史兴亡故事来警告统治者,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
唐末五代时周昙撰写《咏史诗》,共七绝203首,诗后有"讲语",解释有关史事 。
周昙任职国子直讲,以《咏史诗》向后唐君主进讲 。
周昙咏史诗文学价值亦不高,明代胡震亨批评为"拙恶不成句" 。
传播亦不如胡曾咏史诗广泛 。
唐至五代咏史诗还有敦煌诗歌,蒙书中以诗歌体编撰的《古贤集》全篇以八十句七言诗成篇,相似与胡曾、周昙的大型咏史组诗,此敦煌诗歌材料可结合咏史、蒙书、诗歌等,也开拓了中国文学敦煌变文研究讲史性变文(如《孟姜女变文》、《王昭君变文》、《伍子胥变文》等故事题材)的发展,采讨如何从咏史、讲史到历史演义 。
折叠宋朝宋朝时由于雕版印刷盛行,促进了包括史书在内的书籍流传,也使人易于积储历史传记于胸中,再加以取舍剪裁写成咏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