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历史的古诗词 柳州的古诗词代表( 四 )


而人们通常所说的 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 。
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 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
7. 现代诗:“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 。
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 。
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 。
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 。
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
关于诗歌的历史&关于古诗的历史两汉散文创作的成就很高 。
汉初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散文,思想敏锐、直言时弊、文采飞扬 。
后期至东汉的散文虽有骈偶化发展的倾向,但能够保存汉初关注现实,指摘时弊的文风 。
而两汉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编写体例 。
它敢于批判、敢于歌颂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为人们所称道 。
从文学的角度看,司马迁以饱满的情感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塑造了一大批出身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使它成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 。
如《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李将军列传》中的飞将军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等 。
《史记》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变化多样的谋篇布局和语言的非凡表现力,都对后世叙事散文起到了示范作用 。
鲁迅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两语热情地评价《史记》杰出的史学和文学成就 。
可以和《史记》相提并论的是班固的《汉书》 。
《汉书》记事详赡,写得也颇为精彩有自己的特色,但班固恪守儒家思想准则,来写入记史,显得拘泥和保守,成就稍逊于《史记》 。
………………中国文学史发展简史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 。
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献资料表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闪耀着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辉 。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
”歌唱原始打猎的英武;《涂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 。
”记录了中国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
甲骨文字的发现,使中国古典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
殷商时期的《尚书》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相当成熟,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典散文之祖 。
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 。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 。
它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舞曲 。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 。
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 。
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 。
在艺术上,《诗经》音调流畅,语言朴素,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
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比即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先咏它物来引发情意 。
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学习楚民歌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 。
楚辞体诗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
诗歌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洋溢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 。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优美动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怀诗《九章》九篇,以及《天问》等,共25篇楚辞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