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历史的古诗词 柳州的古诗词代表( 五 )


屈原的后继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
《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颠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 。
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 。
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 。
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 。
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 。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 。
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 。
《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 。
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 。
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 。
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
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 。
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
历史上台阁体的诗歌代表人物有谁? 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
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
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 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 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 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 “西昆体”影响更坏 。
约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台阁体”,体现了洪武朝以 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 文坛 。
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都官至大学 士,而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可以归属这一流派 。
其形式以诗歌为 主,散文也可以包容在内 。
作为台阁体创始者的杨士奇历任四朝内阁大臣,为太平时期宰相,其平易自然的诗风正适宜奉敕颂圣、歌咏升平之作 。
因此 钱谦益说:“江西之派,中降而归东里,步趋台阁,其流世界冗卑而不振 。

古诗的发展史 你要问的是中国的诗歌发展历史吗?中国诗歌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 。
《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
”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
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 。
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 。
《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
《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