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池州的古诗词 赞美五月的古诗词( 三 )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 。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
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 。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 。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 。
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 。
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
赞美杉树的诗句杉树碧为幢弄水亭前溪,飐滟翠绡舞 。
绮席草芊芊,紫岚峰伍伍 。
螭蟠得形势,翚飞如轩户 。
一镜奁曲堤,万丸跳猛雨 。
槛前燕雁栖,枕上巴帆去 。
丛筠侍修廊,密蕙媚幽圃 。
杉树碧为幢,花骈红作堵 。
停樽迟晚月,咽咽上幽渚 。
客舟耿孤灯,万里人夜语 。
漫流罥苔槎,饥凫晒雪羽 。
玄丝落钩饵,冰鳞看吞吐 。
断霓天帔垂,狂烧... 出自:《题池州弄水亭》 年代:唐 作者: 杜牧 杜牧诗词全集...
田园风光的古诗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
春中田园 王维 屋中春鸠鸣,树边杏花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