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吧“愁"韵七律 七律长征押什么韵

诗词吧“愁"韵七律 七律长征押什么韵

毛泽东有关长征的诗词(七律)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一九三五年十月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
山,刺破青天愕未残 。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七律长征的韵脚是什么一、一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言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 二、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 三、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 。
但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 。
七言诗首句入韵的较多,五言的较少; 四、押韵句的尾字用平声,不押韵的必须用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用仄声,不押韵的用平声) 。
过去写诗,靠韵书来做统一的标准 。
所谓韵书,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一起,分成若干部,作为做诗押韵的依据 。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广韵》 。
《广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 。
到了金代,以《平水韵》为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 。
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韵》(一说为南宋时代平水人刘渊根据前人韵书修编而成,故名《平水韵》) 。
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
各声韵目第八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 。
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
前人做诗押韵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严格按韵书的规定做诗 。
例如封建时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应制诗";科举考生作的"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 。
科场"试帖诗"大部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若是诗出了韵(又称"落韵"),无论诗作得怎么高超,只能算不及格 。
旧时作"分韵诗"用韵也很严格 。
若干文人相聚,作诗或填词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或填词 。
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紫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
"就是描写文人聚宴分韵作诗的 。
作分韵诗一般要求押本韵,不能出韵,即使窄韵、险韵也不例外 。
《红楼梦》48回载:"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罢 。
'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 。
'"故旧时代学作诗,特别是考生学作"试帖诗",必须牢记106个韵部,尤其是30个平声韵部 。
另一种情形是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虽不在同一个韵部,可以通押 。
中唐以后,诗人苦于不能出韵的限制,试创了一些突破樊篱的"出格体",又叫"变体",出现了什么"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等形式 。
这些形式允许邻韵通押,但有定规,如"进退韵"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一进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如"东"、"寒"、"虞"等),第四、第八句用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冬"、"删"、"鱼"等);"辘轳韵"是邻韵双出双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quot;葫芦韵"和"进退韵"差不多,也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但它要求先小后大,像葫芦似的,如第二、第六句押"一东",第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八句押"十五删" 。
这些"变体"并不普遍 。
在晚唐、宋代作诗形成一种时髦风气的,是"探头韵",也叫作"衬韵"、"借韵",就是首句用邻韵,其余各押韵句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