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选择题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选择题

古诗词鉴赏 选择题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选择题

古诗鉴赏选择题一道高中的古诗词鉴赏选择题.有答案有解释.急!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首先送行者是谁不得而知,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诗,却是对友情的最好诠释,此诗更是被后人所传诵.
求中考古诗文鉴赏题(选择题)【带答案和分析的】急!《夜雨寄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赏析】: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 。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 。

【古诗词鉴赏 选择题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选择题】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
“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 。
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
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 。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 方 。
提问/此诗作者在什麽心镜下写成的?A.闻笛思乡 B.赏景 C.玩物 D.忧国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