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选择题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选择题( 二 )


古诗文选择题及答案!!!看清楚!!!选择题以及选择题的答案!!...1.《史记》是一部__________ 。
A.编年体通史 B.编年体断代史 C.纪传体通史 D.纪传体断代史 2.郭沫若曾创作话剧《__________》,刻画了一位曹操平定中原后重金赎回的文学家,作有著名的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 。
A.李清照 B.蔡文姬 C.谢道韫 D.王昭君 3.古代有以职业为姓的现象,下列不属于以职业为姓的是( ) 。
A.师旷 B.庖丁 C.轮扁 D.乐毅 4.下列成语出处完全正确的一组是_________ 。
①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②守株待兔 ③作壁上观 ④黔驴技穷 A.①《三戒》 ②《史记》 ③《韩非子》 ④《诗经》 B.①《韩非子》 ②《史记》 ③《诗经》 ④《三戒》 c.①《史记》 ②《韩非子》 ③《三戒》 ④《诗经》 D.①《诗经》 ②《韩非子》 ③《史记》 ④《三戒》 5.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_________是蒲松龄的作品 。
A.《儒林外史》 B.《聊斋志异》 c.《柳毅传书》 D.《南柯太守传》 6.下列词语中文言与现代汉语意义全不同的是_________ 。
A.感激 烈士 席卷 B.卑鄙 囊括 然则 C.交通 于是 妻子 D.城池 江西 奉命 7.中国传统用干支纪年,六十年一轮 。
今年是乙酉年,去年是_________,梁启超曾在同一干支年撰写《三百年祭》 。
A.甲申 B.甲子 C.丙子 D.丙申 8.“鲁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_________的字 。
A.苏轼 B.王安石 C.欧阳修 D.黄庭坚 9.《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_________ 。
A.儿童 B.少年 C.青年 D.老年 10.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爱人”主张的是_________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11.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_________ 。
A.《左传》 B.《论语》 C.《易经》' D.《尚书》 12.孔子曾对不同年龄段作描述,后人根据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把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把四十岁叫“不惑”之年,那么相应的五十岁叫_________ 。
A.知命之年 B.耳顺之年 C.半百之年 D.耄耋之年 13.《桃花源记》作者生活的时代是_________ 。
A.魏晋时期 B.两晋之际 C.东晋南朝 D.隋 14.下列全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一项是_________ 。
A.王安石 苏轼 B.杜牧 曾巩 C.黄庭坚 秦观 D.欧阳修 司马光 15.李白曾赋诗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
”其中提到的谢玄晖指的是_________ 。
A.谢安 B.谢跳 C.谢石 D.谢灵运 16.下列诗人不属于“初唐四杰”的是_________ 。
A.陈子昂 B.王勃 C.杨炯 D.骆宾王 17.王安石《桂枝香》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用了哪位诗人哪篇作品的诗意? A.杜甫 《咏怀古迹》 B.杜庠 《赤壁》 c.刘禹锡 《金陵怀古》 D.杜牧 《泊秦淮》 18.文学史上的诗仙、诗圣、诗佛、诗鬼分别指_________ 。
A.杜甫 李白 李贺 王维 B.王维 李白 杜甫 李贺 c.李白 杜甫 王维 李贺 D.李白 王维 李贺 杜甫 19.有的送别诗将离别之情寓于景物描写中,下列唐诗属于这种写法的是_________ 。
A.此地别燕丹,壮土发冲冠 。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 。
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 。
春风慎行李,英上白铜鞮 。
20.姜夔在《〈扬州慢〉序》中说“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
人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
”其中“黍离之悲”源自_________ 。
A.《尚书》 B.《离骚》 C.《左传》 D.《诗经》 答案:CBDDB CADAB CACAB ADCBD
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