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古诗词 大气豪放的古文古诗词( 五 )


尤其是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 。
学习这种语言,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
中国的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华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体悟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
二、背诵是儿童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60篇(段),此外还推荐了70首古诗文背诵篇目 。
《课标》中特别还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
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列出古诗文推荐篇目八十首,而记忆便是一种积累 。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高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心境若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 。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记忆的东西可能终生不忘 。
把握这一关键期,少记点广告词,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
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与修养,滋养心灵,以增强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 。
三、激发兴趣,探究方法1、古诗文与日常工作结合激发兴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背诵古诗文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为他们创设古诗文诵读的时间、空间,完善各项措施 。
l 定时间 。
我利用一个晨读时间定为新诗介绍,每周五下午辅导班为交流欣赏,每课课前两分钟、每个中午都有十分钟的集体诵读 。
学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争先竞背的好习惯 。
l 造氛围 。
班级人手至少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午间练字内容选择名诗名句……让学生处处都能见到古诗文,读背古诗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
2、加强方法指导,保证诵读质量开展古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灵活多样,帮学生巧背 。
“三分诗,七分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
德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
有人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 。
l 熟读成诵法 。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
要多鼓励,不要强迫” 。
可采取激将法、争章法、小组夺魁、建立班级诵读明星榜等等 。
辅导孩子们“诵”出味道来,而不是一味地背诵 。
碰到学生发音不准确,就亲自给学生做示范,交给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
读多了,自然成诵 。
形成积累,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
l 联系扩充法 。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 。
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 。
”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
”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适合朗诵的“古诗文”有哪些 银汉无声转玉盘 。
举头望明月 。
渐上远烟浮草际,明月明年何处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