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水乡的古诗词 描写水乡古镇的古诗词( 五 )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 , 洞环洞 , 洞套洞 , 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
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 , 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 , 意味隽永 。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 。
“爽借清风明借月 , 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 , 上联连用二个借字 , 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 , 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 , 相映成趣 。
听雨轩 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 , 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 。
轩前一泓清水 , 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 , 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 , 前后相映 。
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有诗曰:“听雨入秋竹 , 留僧覆旧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 , 两家秋雨一家声”;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 , 梦里犹闻碎玉声 。
”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 , 无论春夏秋冬 , 只要是雨夜 , 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 , 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 , 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 , 境界绝妙 , 别有韵味 。
远香堂 远香堂为四面厅 , 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 , 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旧址上 , 为清乾隆时所建 , 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 。
它面水而筑 , 单檐歇山顶 , 面阔三间 。
堂北平台宽敞 , 池水旷朗清澈 。
荷池宽阔 , 红裳翠盖 , 清香宜人 。
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 , 水中遍植荷花 , 因荷得名 。
夏日池中荷叶田田 , 荷风扑面 , 清香远送 , 是赏荷的佳处 。
园主借花自喻 , 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 。
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 , 规格整齐 , 由于长窗透空 , 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 , 山光水影 , 尽收眼底 , 犹如观赏山水长卷 。
室内陈设典雅精致 。
小飞虹 苏州是水乡 , 拙政园是水园 , 有水必有桥 。
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 , 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 。
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 。

【苏州水乡的古诗词 描写水乡古镇的古诗词】

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 , 泛雾弄轻弦而命名” 。
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 , 水波粼粼 , 宛若飞虹 , 故以为名 。
虹 , 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 , 古人以虹喻桥 , 用意绝妙 。
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 , 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 。
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 , 微微拱起 , 呈八字型 。
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 , 三间八柱 , 覆盖廊屋 , 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 , 桥两端与...
有关“苏州园林”的名句、诗词、俗语?拙政园兰雪堂 :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 , 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 , 清风洒兰雪”的诗句 。
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 , 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 , 兰雪堂为五楹草堂 , “东西桂树为屏 , 其后则有山如幅 , 纵横皆种梅花 。
梅之外有竹 , 竹临僧舍 , 旦暮梵声 , 时从竹中来” , 环境幽僻 。
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 , 墙边修竹苍翠欲滴 , 湖石玲珑 , 绿草夹径 , 东西院墙相连 。
堂坐北朝南三开间 , “兰雪堂”匾额高挂  , 长窗落地 , 堂正中有屏门相隔 , 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 , 屏门北面为《翠竹图》 , 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 , 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
缀云峰 缀云峰位于兰雪堂北 , 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 , 山西北双峰并立 , 取名“联璧” 。
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 。
王心一《归园田居记》 , 兰雪堂前有池 , “池南有峰特起 , 云缀树杪 , 名之曰缀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