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水乡的古诗词 描写水乡古镇的古诗词( 六 )


池左两峰并峙 , 如掌如帆 , 谓之联壁峰 。
”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 , 所用湖石 , 玲珑细润 , 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 。
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 , 其巅尤伟 , 如云状 , 岿然独立 , 旁无支撑 。
1943年夏夜 , 缀云峰突然倾圮 。
后来 , 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 , 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 , 如今此峰苔藓斑驳 , 藤蔓纷披 , 不乏古意 。
秫香馆 秫香 , 指稻谷飘香 , 以前墙外皆为农田 , 丰收季节 , 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 , 令人心醉 , 馆亦因此得名 。
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 , 面水隔山 , 为单檐歇山结构 , 室内宽敞明亮 , 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 , 共有 48幅 , 缘据行家考证 , 一部为《西厢记》 , 另一部为《金玉如意》 。
其中《西厢记》一出中 , 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 , 雕镂精细 , 层次丰富 , 栩栩如生 。
夕阳西下 , 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 。
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 , 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 , 别有情趣 。
涵青亭园林建筑 , 以亭的变化为多 。
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 , 玲珑轻巧 , 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 。
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 , 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 。
拙政园不仅亭多 , 而且形式不一 。
涵青亭居于一隅 , 空间范围比较逼仄 。
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 , 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 , 一主二从 , 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 , 犹如水榭 , 两侧副亭略向后退 , 朝左右展开 , 似廊又非廊 , 主亭发两只戗 , 副亭发一只戗 , 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 , 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 。
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 , 天光云影水间 , 锦鲤遨游 , 荷莲轻荡 。
梧竹幽居 建筑风格独特 , 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 , 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 。
此亭外围为廊 , 红柱白墙 , 飞檐翘角 , 背靠长廊 , 面对广池 , 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 , 洞环洞 , 洞套洞 , 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
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 , 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 , 意味隽永 。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 。
“爽借清风明借月 , 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 , 上联连用二个借字 , 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 , 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 , 相映成趣 。
听雨轩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 , 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 。
轩前一泓清水 , 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 , 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 , 前后相映 。
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有诗曰:“听雨入秋竹 , 留僧覆旧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 , 两家秋雨一家声”;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 , 梦里犹闻碎玉声 。
”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 , 无论春夏秋冬 , 只要是雨夜 , 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 , 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 , 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 , 境界绝妙 , 别有韵味 。
远香堂 远香堂为四面厅 , 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 , 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旧址上 , 为清乾隆时所建 , 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 。
它面水而筑 , 单檐歇山顶 , 面阔三间 。
堂北平台宽敞 , 池水旷朗清澈 。
荷池宽阔 , 红裳翠盖 , 清香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