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诗词特色 苏东坡关于吃的诗词

苏东坡的诗词特色 苏东坡关于吃的诗词

苏轼的诗词有何特点?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 。
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超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 。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
纵观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 。
二、思想根源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世间人不是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沉江,贾谊泪逝,陈子昂之“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都是翰墨抒怀 。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 。
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 。
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 。
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 。
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
苏轼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放浪不羁的性格以及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成为其诗词特点的主要源头 。
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释、道三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1] 。
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思想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
苏轼少年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2] 。
范谤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
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 。
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
”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愿你去完成理想 。
”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 。
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苏轼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 。
苏轼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 。
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 。
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 。
他的这种狂放性格,势必与“摇手举足,辄有法制”的专制社会发生尖锐矛盾 。
据说苏轼很喜欢《庄子》也深受其影响 。
《庄子·逍遥游》[3]有这样一个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
”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 。
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 。
——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 。
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 。
”这讲的是修养的问题 。
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 。
南冥东,天池也 。
”这种高远的、不受拘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的故事,《庄子》里还讲了很多 。
苏轼发现《庄子》正好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的,这是非常奇妙的 。
苏轼自幼就像佛家所讲的有慧根,像道学家所说的有感悟 。
苏轼在幼小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合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苏轼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
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取超然旷达的态度处理,正如他自己所言:“进退得丧,齐齐久矣,皆不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