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诗词赏析 五台山诗词( 四 )


读了这两句诗 , 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 , 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 , 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 , 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 。
此情此景 , 已够撩人愁思的了 , 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 , 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 , 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 , 也写了气氛 , 既点明题目 , 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
夜雨寄北①(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 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③话④巴山夜雨时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 , 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 , 滞留荆巴一带 , 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 , 询问归期 。
但秋雨连绵 , 交通中断 , 无法确定 , 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
这一句有问有答 , 跌宕有致 , 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 , 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 , 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 , 剪去烛花 , 深夜畅谈 。
而此时 , 只能苦苦思念 。
诗只有四句 , 却情景交融 , 虚实相生 , 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 , 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
“何当”为设想之词 , 设想由实景而生 , 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 , 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的诗词及赏析所蕴涵的深意 , 尽在不言中了 , 洋溢在我们心头的 , 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 , 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 , 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 , 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 融情、景、理于一炉 , 所选的是第一首 , 这种自信 , 尽管染上的 , 是一种不幸的色彩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 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 , 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
全诗气势雄浑 , 意境壮丽 , 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 , 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 这鹤是孤独的 , 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 , 却是非凡的 。
一个“排”字 , 一种情绪;愁 , 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
然而 , 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 。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 , 在大自然中: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 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
虽然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 , 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潮 ,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
万里晴空 , 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 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 , 为我们后人留下的 。
于是 , 鹤飞之冲霄 , 诗情之旷远 , “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 , 诗人开篇 , 即以议论起笔 。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
这种认可 。
也许 , 诗人是以“鹤”自喻 , 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
这里 , 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 , 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
于是 , 秋 , 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 , 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 , 然而 , 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 万里晴空 , 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
那凌云的鹤 , 也载着诗人的诗情、牵挂 , 熏染得迷迷离离 。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 , 却另辟蹊径 , 一反常调 , 《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
原诗两首 , 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 , 展现的是秋高气爽 , 便引诗情到碧霄 。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 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 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 , 有哲理的意蕴 , 也有艺术的魅力 , 发人深思 , 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 , 耐人吟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