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词 群文阅读教学( 三 )


我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时,常运用比较法来获得语感 。
比如教学《再别康桥》,首尾段的句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
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开头的轻轻与结尾的悄悄不能对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
在交流讨论中一个学生的发言使大家比较认同: 轻轻的是客观状态,悄悄的是主旨意向,诗人不能扰乱那份宁静,所以悄悄的走;悄悄不仅包含四处环境的静,也包含作者心理的静,也许作者写到这里很平静吧,自然不能换到前面去 。
他认为这是作者不愿意扰乱康河的恬静与美丽 。
他之所以理解得深,是因为从语境的把握上找到了感觉 。
三、 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
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
现以教学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例作以说明 。
1.感觉联想、想象 。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积累,使诗歌形象通过不同的感官的沟通与转移来产生丰富与强化的效果 。
在以视觉扩展的点面辐射的基础上,我们还可对莲叶荷花等物象在感官上由视觉向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迁移习习微风送来了莲叶荷花缕缕的幽香,在这炎炎六月的暑天,真是沁人心脾,凉意顿生,令人心旷神怡啊!2.动静联想、想象 。
我们欣赏诗歌时,往往要将作品中的静者化动或动者化静,以此来增强画面的生动感 。
如前所述,我们虽已想象再造出诗句中的形、色、味等要素,但毕竟还是一幅孤立的、静态的画面,我们不妨进一步想象:朝阳冉冉升起,清风徐徐吹来,灿烂的阳光把金丝眼缕撒满了莲叶荷花,湖面上泛起了阵阵红波绿浪,空气中回荡着悠扬悦耳的渔歌这就不仅在光和色上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而且突现了景物的动态美 。
四、 指导学生切身体察 。
在诗歌教学中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情味 。
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教师只是运用自己的感受的经验、方法、技巧,指导学生以自身的要求去体验和接受作品的情感,而不是教师直接注入 。
我在教学中就十分重视...
如何在古诗文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发挥朗读的方古诗文诵读教学创新途径实践研究 摘要:古诗文诵读教学是现今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
探索一种方法让学生事半功倍地学习古诗文势在必行,本文着重围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指导学生诵读的技巧与方法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
关键词:古诗文 诵读教学 创新途径 研究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生命活力,最具感染力,震撼力,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 。
诵读教学是一种传统大语文教学方法,是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之一 。
继承和发扬诵读教学的优良传统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古诗文学习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现今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其声情并茂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
现代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诗文,不仅要有意识地积累,而且要有自己的感悟、理解,要能灵活的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
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学习的方法太死,一味死记,但记住的时间又不长,太费力、费时,效果也不好,现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背诵考查的分值也占不小的比例,探索一种方法让学生事半功倍地学习古诗文势在必行,也十分必要 。
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现把我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的一些新的尝试和做法浅述如下,以取得同行指正 。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主动性、创造性诵读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诵读可以激发灵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灵感 。
好的诵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诵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 。
要达到这种效果,首先要对诵读产生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