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词 群文阅读教学( 六 )


在教学中,我经常以口头形式表述这几种不同的用法 。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 。
二00五年江苏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人生三部曲》以“滕王高阁临江渚”、“也无风雨也无晴”、“满目青山夕照明”为小标题,显得构思新颖典雅深厚了 。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 。
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 。
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 。
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 。
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嘛! 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
? 文章中间引用古诗,营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拔动读者的心弦,引用或化用这些词句,就能以他人之境写我之性灵,增添文章的神韵 。
如: 其实美国人如此,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知晓此理呢? ?中庭月色正清朗,无数扬花过影?那张先亦知晓落花须有月色的距离方显隐约之美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着黄昏才可欣赏到朦胧之美 。
?合掌白莲花未开,隔岸杨柳月如霜?便是那含蓄之美亦须隔着婵娟才越婉约 。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2008湖南满分作文《彼岸,灯火阑珊》,文章撷取六句古诗,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美的画面,有隐约之美,有朦胧之美,还有婉约之美,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
...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
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特殊的审美功能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美学”的理念,要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通过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
一、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 。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诗中二、三、四句的“闲”、“厌”、“山”押韵,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诗中寥寥数字就描绘了“众鸟飞尽” “孤云独闲”“与山相对”的几个画面,让诗人当时孤独寂寞的形象跃然纸上 。
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增强诗的表现力 。
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
”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以“高百尺”、近可手“摘星辰”来形容楼之高 。
又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写出了夜之静 。
又如《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诗人极目远眺,把美丽的洞庭湖比喻成了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把俊秀的君山比喻成“青螺” 。
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而且受益匪浅 。
在学习这些优美的古诗词时,我们要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与理解,帮助学生发掘诗句中的语言美,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并适时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
二、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 。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
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 。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
如:《渔歌子》一词,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 。
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