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词 群文阅读教学( 七 )


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
在学这首词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大胆想象,极大地丰富了画面,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的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还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
三、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
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
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
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 。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也即“诗情画意”的美 。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 。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 。
让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是要指导学生观赏插图 。
观赏插图应做到细致而全面,既要有局部的细致观察,又要有整体的观赏,做到点面结合 。
如《所见》这首诗中的插图,既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牧童,也要让学生感知这幅图中的整体环境,从而初步感知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处环境:某个夏天的早晨,风和日丽,一个牧童骑着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他身穿红衣、头戴斗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着柳枝上的一只蝉儿,柳条正随风轻轻飘动……这样,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种美的意境 。
另外还要要渲染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 。
如《山行》一诗,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条弯弯曲由的小径直通深山,在云雾缭绕的深林间,隐约有几户人家,那满眼的秋意,让人无限遐想 。
学生随着典雅的古筝曲低吟高诵,进入杜牧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传情的乐声中,学生想...
如何做好古诗教学古诗词教学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误区,当前古诗词教学有哪些误区呢?一是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取代了古诗词的诵读吟唱、语言品味、情感感悟 。
自主、探究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各科教学的共性 。
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有着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
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词教学的“味道” 。
二是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 。
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 。
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的学校,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但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不高 。
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 。
一、语言的品味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 。
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 。
许多老师都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 。
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 。
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 。
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 。
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 。
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
1、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 。
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感情色彩、表现手法 。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
但不应停留在诗句内容的浅层,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