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是什么1、全局性特征:反映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不少学界同仁认为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一道世纪难题,在破解这道世纪难题的过程中 , 许多地方已先后概括出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
如北京提出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 上海提出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杭州提出的“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等等 。
许多领域也概括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核心价值观,如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司法界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公正、廉洁、为民”,公安部门提出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奉献” 。
这些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和凝练,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但这些核心价值观都只具有局部性的特征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具有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接受的全局性、整体性特征,反映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 而不是仅仅反映部分地区、部分阶层、部分领域、部分行业的价值诉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提出,就应能够凝聚人心、汇集民智,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
2、时代性特征: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时代、一定地域、一定人群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具有时代性特征 。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尽管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它们的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因为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 。
而是在整个封建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都不过时 , 原因在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体现了各自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不是仅仅体现时代精神的“一部分” 。我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紧扣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特征,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 。
3、概括性特征:浓缩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
现在许多学者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 甚至是当前社会的特点,有的还反映了新世纪以来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 。表面看起来这种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给人耳目一新 。但是,这种核心价值观很容易过时 。
因为,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今后还要进入到社会主义中级或者高级阶段,而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可以划分出若干小的阶段 。
如果我们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只是表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者初级阶段中的一小段的价值理想,那么这个核心价值观一定会随着这一阶段的结束而结束 。所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浓缩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 。
4、稳定性特征:一旦确立就应当相对稳定
从人类历史看,几个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观都具有稳定性特征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确立,就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 。
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在表述上适当微调或完善,但其基本精神不能变 。因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慎之又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确立就不宜随意变动,就应该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相对稳定,且常提常新 。
5、导向性特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具有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核心价值观犹如一座标杆、一面旗帜,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表现为核心价值观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具有“标杆”和“旗帜”作用,也要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己任 , 把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引导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
6、大众化特征: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便于普及、易于践行
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各种不同文化层次和水平的人所接受,语言表述上一定不能过长,越简洁明快越好 。比如“五四”精神,就是“民主与科学”,或称为“德先生”、“赛先生”,简洁明快,人人知晓,便于传播 。
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太长、不便于记忆,就会停留在学术界,或者仅仅被少数领导干部掌握,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和记忆,就难以大众化 。
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为老百姓喜闻乐见,才能化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 。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应该继承这个传统 。
实现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 。一些世界大都市的城市精神都是用几个字概括的,如纽约的“梦想和创造”,东京的“干练、优雅、合作”等,这些绵延不衰的城市精神,使它们跻身于世界大都市之列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不宜过于冗长、生涩、复杂 。最好能凝练成一句短语或几个字,简洁明快、琅琅上口,使老百姓记得住、便于行 。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具有的鲜明的大众化特征 。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深刻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本质
我国当代思想家谢周勇,于2001年在他的《论新时代》一书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思想的进步,是人类力争要铲除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的结果 。它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事业,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
“马克思揭露了腐朽的资本主义的罪恶,并认为私有制是这种罪恶的根源 。因此,他急进地呼吁全世界埋葬私有制 , 建立起公有制 。但是,正是在他所一再倡导的公有制得以建设起来之后,也就是在这个公有制的母体上,照样寄生出了他所毕生都要消灭的腐朽分子 。并且,这种腐朽分子的罪恶在与资本主义的腐朽分子的罪恶相比之下,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  “ 因此 , 所有制形式并非是罪恶的来源,公有制尽管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坚实的脚印,但也同样并非是铲除罪恶的灵丹妙药 。”
“但是,社会主义社会也并非要重新回到另一个极端,也并非要从公有制再重新简单地走回到私有制 。倘若社会主义的法律能够制约现有的社会主义社会所滋生的罪恶,那么,它不仅在思想上是一个较进步和较高尚的社会 , 而且 , 它有计划的国家大生产所产生的力量,将有利于超越任何自由竞争下的私有制生产所产生的力量 。但是,由于这种社会主义的国家大生产所体现的必然是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某一个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下的社会人道的关系,因此,只有当这种社会主义的国家大生产符合自己的社会人道关系的时候 , 它才能够获得自己自在的力量;否则,它就会受到自己的障碍的力量,从而达不到它自身所应该发展到的力量 。同理,由于社会人道在承认个人人格力量的同时,承认人的社会性;因此,当我们在较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以社会人道主义原理,去调整一切私有制的经营时,它同样也能够避免和解决私有制下所可能滋生的一切腐朽的罪恶,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
 “ 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它问题的关键是需要自己权力和经营的制约的力量,而这种制约的力量,就只有来自于能够有效地制约任何一个个人的普遍的社会人道的法律〖这种有效的社会人道的法律制度,请参阅本书上卷第9章 。〗 。而至于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两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比重 , 则要取决于社会人道市场的要求,而并非单纯人为的计划比重,亦并非单纯的私有化比重 。”
“在社会主义经济之上,就必然地产生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产生出与社会主义经济相适应和相吻合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和相吻合的文化和道德 。”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至今所能够实际实现的最进步的社会思想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是在一般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进步的国家建设 。
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它的最优良的国家制度和其最优良的国家状态,就是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建设起最强有力的国家 。”
 “要建设最强有力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就必须首先剔除和消灭一切阻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旧势力及其腐朽的分子和腐朽的阶级 。而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人民就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觉悟,首先认清到底谁是自己面前的剥削者和压迫者 , 到底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敌 。无疑,一个能够长期忍受贪污、腐败的民族 , 就决不会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无疑,一个能够长期忍受腐败阶级的社会,也就必然是一个濒临崩溃的社会 。”
“因此,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的最良好的状态 , 就是以最毅然决然的手段,去选择人民中最有才智的人士,去做能够为人民服务的最有权威的领袖 。只有选择好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人民的事业或者一个民族的事业才能够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基础,才能够有可能真正地达到它最良好的发展状态 。否则,社会主义就有被篡改、甚至于被消灭的危险 。”
“如果说有效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很明显,它由社会人道所产生) ,  是制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和经营规范化的直接的力量 , 那么 , 社会主义的文化和道德则是维持和发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和经营规范化的基本的力量 。并且,从以上的阐述中,还使我们懂得,这种社会主义的文化和道德,还必须建立在社会人道的基石之上 , 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建设和树立起来 。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更确切地说是社会人道主义社会 。”
“只有一个有创造性的民族,才能够创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一个有文化的民族,才能够创造出一个民族的道德;也只有一个有文化和有道德的民族才能够参与同其它民族的交流 , 从而提高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和道德 。”
 “ 无疑 , 在提出社会人道主义思想之前,社会主义的文化和道德就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最进步的文化和道德 。它应当是在承认人的人格的同时,承认人的社会性,从而推动人类的共同的进步和发展 。”
 “ 承认人的社会性,使人类获得了公益和互助,而承认人的人格,则使人类获得了平等和自由 。”
 “所以,同世界上一切事物和事实一样,社会主义社会也同样不可置否地离不开其脱胎换骨的基础 。〖“脱胎换骨的基础”指社会人道 。〗倘若果真有这种事实发生过 , 它必定不是建立在了一种美好的空中楼阁之上的华丽、装饰的建筑,就是建立在了一种地狱一般黑暗的基础之上的专制的暴政 。但当我们重新从那流沙般的红尘之中,扒出这个建筑的基础之后,我们会重新发现我们这个昔日美好的空中楼阁,仅不过是一场美丽、高尚而甜蜜的梦呓而已 。因此,倘若我们希望这个曾经使我们尝到过的甜蜜的享受 , 真正地建筑在我们已扒出来的这个平实的基础之上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去正视这个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利用我们曾在美好的梦呓的追求之中所积累的所有的经验和道德,去建设我们所一直在追求的美好、进步的社会 。那么 , 这样的建设和追求,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实现 。而至于我们所积累的所有的经验和道德,那就是在承认人的社会性的同时承认人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去消灭我们这个时代的公敌:以贪官、污吏阶层为首的腐朽阶级!”
从谢老的论述中,使我们懂得我们基本的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特征就是坚持社会人道!坚持社会人道主义!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 , 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
坚持联系实际 , 区分层次和对象 , 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 , 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 
扩展资料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 , 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
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 , 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 。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 
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 , 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 , 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
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包容性,民族性,崇高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具体介绍如下:
1、包容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精准提炼与简明概括,汲取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公正从来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 而是人类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积淀和升华,具有普世性的价值 。
2、民族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 , 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科学概括,实现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追求、个人价值准则的有机统一 。
3、崇高性 。崇高性是指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激励人心和鼓舞人们不断前进的作用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是:民本(国家层面),共富(社会层面),利人(公民层面) 。“民本”就是杜绝公权私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富”就是避免两极分化 ,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利人”就是坚持集体主义,反对极端利己主义 。

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文章插图
2、意识的本质是()?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来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劳动创造的 。
一般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主观反映 , 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意识是人脑对刺激的反应 。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代神经科学认为人脑的物理系统是由独立的部分组成 。
这些部分只能和关联物体发生相互作用 , 并且行为是确定的 。这种理论本质上仍是基于牛顿的经典世界观来研究大脑的功能与意识的本质 。
扩展资料:
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在大脑神经层次上无法真正了解意识 。真正要研究意识,要在神经系统更微观的领域,特别是在量子的层次上进行研究 。
微观领域是量子力学描述的世界,而量子力学本身又遇到了意识的难题 。因此,物理学和生物学在意识这个问题上找到了共同的研究对象 。
1意识的本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 。意识的存在可以分为静态和能动两种状态,静态意识一般以编码形式存在,意识能动态可以继承静态形式而提升意识范围和水平 。静态和能动态互相作用是新意识产生的重要源泉之一 。

2意识是人类以共同劳动等实践活动为基础结成的社会中同语言一起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它是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而实现的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 。

3意识的产生的过程: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
意识的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③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来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劳动创造的.
B.意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偏于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它是潜在的 , 而不是实际的 。
选择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是客观意识 。
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文章插图
3、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意识的意义又是什么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来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劳动创造的 。
意识的意义:
 ?。ㄒ唬⑷四芄荒芏娜鲜妒澜?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世界上是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ǘ⑷四芄荒芏馗脑焓澜?
突出表现在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人体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漫长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纯粹的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2、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3、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意识本身;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 。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
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 。
人脑只是思维的器官,并不是思维的源泉.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的反映过程,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 。
意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
2、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
3、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歪曲虚假的主观映象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 。
意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 。
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 。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 。作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运动,可以反映(映射)真实世界以及非实有意识自身的运动,可以正确映射真实和意识本身规律,也可不正确或歪曲反映 。
意识的存在可以分为静态和能动两种状态,静态意识一般以编码形式存在,比如语言文字 , 声音,图像 , 软件或其它静态物质载体,意识能动态可以继承静态形式而提升意识范围和水平 。
静态和能动态互相作用是新意识产生的重要源泉之一 。这种定义的出发点源自于物质永恒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对人工智能有一定参考意义 。
扩展资料
在心理学中,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 。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识 , 它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思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它是人类以共同劳动等实践活动为基础结成的社会中同语言一起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它是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而实现的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 。
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它发挥着调节、控制、指导的作用 , 它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在阶级社会中还会带有阶级性色彩 。
“从广义方面来理解,‘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的活动的结果,用作名词,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哲学中常说的‘物质决定意识’这‘意识’是精神的东西 , ‘意识’与‘心理’是相通的,但二者内涵不完全相同 。”
从狭义方面来理解,‘意识’是指人的认识活动,用作动词,如‘意识到’ , 所谓‘意识到’也就是‘认识到’ 。心理学中所说的意识,就是指的‘意识到’,即人的心理活动 , 它是一种认识形式,也是一种反映形式 。
在医学上,意识是指‘神志清晰状态’或‘醒觉状态’,在精神医学上 , 意识是指病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清晰程度和清晰范围 。”“‘意识’作为人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包括对环境和人自身的识别能力及其清晰的程度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意识
当现实与想象差距较小的时候,我们称之为错觉,差距比较大的时候被称为幻觉 。很有可能当某人出现幻觉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其实那才是真实存在的
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主观反映,“反映”一词过于被动,无法显示意识主体的地位和主动性,更谈不到什么创造性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意识是人脑对刺激的反应.
意义:意识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没有思维主体及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思维主体是可对信息进行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形、整合、表达等等作业)的物质.思维主体既有自然进化而形成的动物(比如人类),也(会)有逐渐发展完善的人工智能产品.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
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文章插图
4、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意识的本质是物质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理性思维 。意识和潜意识都是物质的一种形式 , 意识和潜意识存在对立并且统一的关系
物质是第一位的 , 意识是第二位的 。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1)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总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这深刻地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 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
[提示]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但不能说意识来源于人脑,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不要把人脑说成是大脑 。
③从性质上来看,意识有正误之分;从层次上看,意识有感觉和思维之分;从内容上看,有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有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 , 还有对未来的预测 。无论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④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其原型来自于客观世界,但不能把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对号入座” 。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 ,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就每一个历史时期或者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从历史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类而言 , 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 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 。人的意识有正误之分 , 这是由主客观因素制约的 。客观因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 。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应端正立场 , 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 , 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
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反作用的含义(略)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 , 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因此 , 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 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提示]①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取得成功 , 达到预期的目的,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的力量所带来的真正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成果,是意识对自然界反作用的积极表现 。
②立场不同包括两方面:阶级立?。ń准兜睦媪⒆愕悖┑牟煌透纠嬉恢虑疤嵯碌木咛謇娴牟畋?。
③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 只能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发挥作用 。
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见认识论部分) 。
⑤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 。前者是前提和基?。?是第一性的;后者受前者的制约,是第二性的 。两种这作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不承认前者,是唯心主义观点;只承认前者,否定后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
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文章插图
5、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课知识点归纳 政治的学习大多数都是对概念的理解,作为学生的我们 , 在掌握这些概念的时候,一定要进行适当的联系,比如:“完善”总是和“制度”搭配、“提高”总是和“能力”搭配、“制度”总是和“体系”搭配 。我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课知识点归纳 , 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课知识点归纳1
理解文化的内涵
(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 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
(3)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 。
(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 , 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 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了解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
了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 , 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课知识点归纳2
一、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
(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之 , 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能认识现在 , 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 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 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 , 丧失斗志 。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
2、方法论: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课知识点归纳3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两者的含义与内容:
①社会存在
A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
B包括: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 。
C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②社会意识
A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
B包括: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无论正确与否,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
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
B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表现为:
A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可能落后于或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 两者的发展并不一定完全同步 。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
(3)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则是历史唯心主义 。
(4)历史唯心主义为什么会产生?/马克思主义又为什么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①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 , 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两者的含义:
①生产力:是指生产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它包括劳动主体、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和劳动对象等因素 。
②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劳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 , 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
③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之一)
3.生产方式
(1)含义: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
(2)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 , 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
(3)重要性: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两者的含义:
①经济基?。杭瓷缁岬木媒峁?nbsp;, 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
②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 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
③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之二)
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1)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 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
(2)社会发展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
(3)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 , 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
6.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 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
A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B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
C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
7.人民群众
(1)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 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
(2)特点:在不同的国家 ,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 。
(3)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
(4)现阶段 , 我国人民群众的范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
(5)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表现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 , 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
(6)为此 , 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 ,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
③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原因:
A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B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课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