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发展 形容蓬勃发展的古诗词( 二 )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
《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
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而发达的文化 。
这个时期的诗歌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
如《大学》中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但流传下来极少,部分保存在甲骨文和大型青铜器上 。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大战中取得完全胜利,建立了新的奴隶制王朝 。
周王朝起初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 。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 。
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周文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
周王朝建立了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保留了大量的民歌 。
春秋时期,四言诗已经十分成熟,作诗言诗蔚然成风,举凡庙堂祭祀、外交应对、亲朋酬答,都离不开诗歌的创作和应用 。
中国文化进入了第一个繁盛期 。
经过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
它是最初一部以诗的艺术形式独树一帜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
从音韵学上说它仍然属于上古歌谣,但是它与二言古谣有明显的不同点,赋比兴三大手法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 。
感情充沛,和现代作品几乎没有隔阂 。
如爱情诗歌《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 《诗经》共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此后才称《诗经》 。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也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是封建制逐步取代奴隶制的转变时期 。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儒、墨道、法、兵等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宣传政治主张,并互相辩论,形成了学术繁荣的“百家争鸣”局面 。
春秋末期,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相继传入楚国,巫风盛行的这个地方,诗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屈原的创作使诗歌有了飞跃,创造了一种新诗体“楚辞”,诗歌获得了饱满的生命力,把先秦文学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峰 。
西汉刘向把屈原及其宋玉等人的作品汇编而成《楚辞》,它是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诗歌总集 。
与《诗经》相比,《楚辞》砌词以托意,词藻华丽,想象力丰富,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 。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代就存在争议 。
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 。
《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为屈原的作品 。
其间荀子还著有篇幅相当长的杂言体的《成相篇》,以七言句为主 。
“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 。
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怅怅 。
” 诗中已经出现典型的上四下三结构的七言诗句,这种形式节奏明快,音韵顺口,便于流传 。
近年秦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好几首类似的歌辞,可见这种歌谣体在战国后期曾经很流行,已经存在形成七言诗体的萌芽 。
秦王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
西汉开国君臣多为楚人,所以楚辞和楚歌兴盛一时 。
楚辞孕育了汉赋...
中国诗歌的发展流程 发展流程简单的概括为:《诗经》→ 《楚辞》→汉赋(代表人:司马相如,班固等)→汉乐府诗(代表作品:《上邪》,《长歌行》等)→魏晋南北朝民歌(代表人:建安七子)→唐诗(代表人:李白,杜甫等)→宋词(代表人:陆游,辛弃疾等)→元曲(代表人:关汉,马致远等)→明清诗歌(代表人:龚自珍,于谦等)→近代诗、新诗(代表人:朱自清,徐志摩等)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