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语法知识学而思 学而思 小学英语语法( 二 )


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A.“诗歌...诗词中的“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讲解诗词中的“词”我想主要包括三大方面:1、背景介绍:包括词作者的相当介绍、写作年代与环境的介绍等2、核心理词句赏析3、词牌知识讲即指语法方面的知识,如词牌句式结构、韵律的特点等等.
古文中有那些词表示“知识”“学识”的呀?文言文中,或诗词中表示...一、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 。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
1、对诗歌的定义: 〈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
〈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
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 。
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
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 。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 。
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
”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 。
《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 。
△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 。
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 。
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 。
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
唱歌时的拖腔都要落平声上才能延长, 例: 歌词 “十五的月亮” 中的 “亮”, 落在liang声上 。
△押韵:指诗歌中某些句子末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 。
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 。
新诗有几句押一次韵或不押韵的 。
例王之涣的诗: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2)反映生活 ①反映劳动生活:△古歌谣:断竹,续竹 。
飞土,逐肉 。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
河水清且涟猗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产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②反映社会 石壕吏 新婚别 △杜甫的《三史》 潼关吏 《三别》 垂老别 新安吏 无家别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 △杜甫《兵东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经·硕鼠》 ③反映边塞生活 △王昌龄《从军行》: (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哭,古人征战几人回 。
④反映爱情生活:△《关雎》△《孔雀东南飞》△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⑤反映山水田园: △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