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城关初中诗词大会 初中生诗词大会题库( 五 )


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 。
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下山之锰虎 。
墓主人的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被考古学者验定为“中华第一龙” 。
1988年正值农历龙年,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学术界和新闻界,并引起海外的广泛关注 。
1998年是农历“虎年”,画家李燕在首都报纸著文指出“中国的龙文化是相当丰沛的,‘中华第一龙’就出自我们的老祖宗黄帝之孙——颛顼的老家濮阳 。
“中华第一龙”是仰韶时期(中国传说时代,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三皇五帝”)墓葬的随葬品,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虎 。
龙和虎都是用蚌壳摆塑而成的,其墓的主人则是一具1.79米的、躺在龙虎之间的森森白骨 。
更扑朔迷离的是黄帝“乘龙升天”这一中国最古老的传说,被在该墓葬所出土的“乘龙升天”蚌壳摆塑所证实———“乘龙升天”是传说,却系历史的真实反映 。
西水坡遗址,位于濮阳老城西南隅 。
1987年5月,在开挖引黄供水调节地工程中发现,遗址的西、南两面是始建于五代后梁时的雄伟古城墙 。
依法报经文化部批准后,于同年6 月开始科学发掘 。
该遗址的文化层,自上而下是宋、五代、唐、晋、汉以及黄河淤积层,东 周、商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和仰韶文化层 。
仰韶文化层又可分为上、中、下三层 。
西水坡遗 址发掘清理了众多遗迹,像灰坑、窖穴、房基、窑址、沟、成人墓葬、儿童瓮棺葬、东周阵 亡士卒排葬坑,以及大量的陶、骨、石、蚌器等遗物,还有丰富的动物遗骸 。
更重要的是发 现了四组蚌图和成批的蚌壳、螺壳堆积 。
中国是龙的故乡, 在龙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国最早的龙形象是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 。
1987年为解决化工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濮阳市在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修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在配合施工的考古调查中,于调节池的西南部发现一处内涵非常丰富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
经申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从当年6月起,濮阳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收获很大 。
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是在仰韶文化第四层下清理出四组用蚌壳摆砌的龙虎等图案,简称蚌图,以B1、B2、B3、B4表示之 。
B1为墓葬,编号M45 。
8月17日在137号探方中发现(以下探方用T表示),墓主人为一老年男性,头南足北,身长1.84米 。
在其两侧分别为蚌壳龙虎图案 。
龙虎相背,龙在东侧,长1.78米;虎在西侧, 长1.39米, 皆头北尾南,墓主人、中足北还有一蚌壳堆;B2在B1南20米处,9月10日在T176中发现,其内容有龙、虎、鹿、石斧等,虎在西,鹿在东,头皆向北,相向而立 。
龙在虎南,张嘴伸舌,可见上下牙齿,嘴南有近圆形蚌堆 。
龙身迭压在虎身之下 。
龙头之东有像蜘蛛的图案,再向东放置一石斧 。
B2南北通长2.1米,东西通宽1.33米;B3在B2南边25米处,11月23日在T215中发现 。
内容为一只奔虎,头西尾东,背南足北作跷尾奔跑状 。
与虎背对背为一龙,头东尾西,昂首作腾飞状, 龙背骑一人;B4在B3西南,因被两个晚期灰坑打破已辨不清形象 。
三组蚌图,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在仰韵文化考古史上是首次发现,专家们一致认为,蚌龙在考古断代上属仰韵文化早期的遗迹无误,在形态上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的正宗祖先 。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该遗迹的蚌壳标本作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6600年,误差不超过135年(经树轮校正),专家们遂誉称蚌龙为“中华第一龙” 。
“中华第一龙”轰动了海内外 。
国内外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
西水坡蚌龙作为龙文化的源头,其深刻的内涵正在被揭示,而蚌龙本身的现实意义已超出了学术研究本身 。
1995年10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濮阳市人民政府联合在濮阳召开了“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讨论会,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参加盛会,会议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
闭幕式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正式命名濮阳为“龙乡”,并由常务副会长冯征将镌刻有“龙乡”二字的铜牌颁发给濮阳市 。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文物部门配合引黄调节池工程队,在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发掘出仰韶文化时期三组蚌砌龙虎图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