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夜晚的的古诗词 形容不忘初心的古诗词( 二 )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
这里的“海”是虚指 。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
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
描写夜景的古诗词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齐己【不睡】 永夜不欲睡,虚堂闭复开 。
却离灯影去,待得月光来 。
落叶逢巢住,飞萤值我回 。
天明拂经案,一炷白檀灰 。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描写夜景的诗句描写夜景的诗句 。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泊秦淮》杜牧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静夜思》李白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郑元祜《寄金山普衲》)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袁枚《春日杂诗》)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杆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濮淙《闻梁蘧玉己寓京口》)笙歌散后酒微醒,深院月明人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