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夜晚的的古诗词 形容不忘初心的古诗词( 三 )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关于“夜晚”的古诗词1、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赏析】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
2、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
3、月夜 / 夜月唐代: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赏析】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