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庐山东林寺夜怀 庐山东林寺夜怀( 五 )


有位好心的部将设法通知正在庐山的岳飞关于王俊上告张宪“背叛”的消息 。
岳飞立刻明白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从不许胜利到屈膝求和,再到陷害忠良,要加害自己,此时的岳飞终于忍不住“怒发冲冠”而“仰天长啸”,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
查张宪入狱应该是在绍兴十一年九月上旬后,岳飞是十月上旬下庐山的 。
因此,《满江红》的诞生理当就在其间的二十多天里 。
“潇潇雨歇” 。
此句亦从未有人考证,诗词是情景交融的,“潇雨”一词诗人总是用来形容秋天的冷雨,“歇”显然是指雨的断断续续 。
于是此句也就清楚了:秋雨绵绵时断时续 。
此句既点明了作者是在秋雨中创作,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郁闷和沉重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人们历来总是把“等闲”看作虚词,其实不然,它应该是岳飞当时真实处境的具体写照 。
在此前数年岳飞所作的词中,已有“白首为功名”,表明岳飞那时的头发已经斑白 。
在随后军事上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以及在政治上受到的一系列沉重打击,显然在催白岳飞的头发 。
因此,岳飞当然不甘心少年时就有的理想就此破灭 。
查岳飞一生征战,三十岁时正忙得不可开交,谈何“等闲”,唯独到快四十岁时却成为一个无职无权之人而被迫闲散在野,其内心之悲切和壮志之不已的激烈冲突可想而知 。
上述考证表明,《满江红》的内容完全符合岳飞入狱前的年龄、心情和处境 。
岳飞创作《满江红》的具体地点是在庐山东林寺,解读的密码,就隐藏在词的字里行间 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384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环合四抱,有如城廓,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 。
岳飞与庐山有不解之缘 。
绍兴六年,岳飞因母亡守丧,岳母坟就在庐山 。
绍兴七年,也因故回到庐山 。
岳飞与东林寺主持慧海关系非常密切,曾专门作诗《寄浮图慧海》 。
《满江红》中有三处“密码”可以用来界定其诞生地点就在东林寺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
”历来都公认《满江红》是登高而作,却不知岳飞的具体所处,只得含糊解释成某处高楼,其实当时岳飞就在东林寺,因为《满江红》的开篇就隐藏着创作地点的秘密 。
庐山东林寺有一则著名的典故 。
东林寺门口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名虎溪,要进东林寺就必须经小溪上的虎溪桥 。
据传说,东晋时东林寺主持慧远在寺院深居简出,人们称之为“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
他送客或散步,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 。
如果过了虎溪,寺后山林中的神虎就会吼叫起来 。
有一次,慧...
满江红写作背景《满江红》创作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
词中有多处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观点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这两句历来是考证《满江红》作者问题最为关键的内容,但几乎所有的解释都不够准确 。
认为《满江红》是岳飞所作的,都把时间定于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 。
如邓广铭先生就持此说 。
这一观点其实是错误的,理由有五: 一是当时的岳飞无论就其阅历资历还是心境,根本不具备写出像《满江红》那样悲愤交加、气势磅礴的内涵与底气 。
那时的岳飞正仕途辉煌踌躇满志,怎么可能满腔悲愤“怒发冲冠”?怎么可能觉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又何来气度“待重头收拾旧山河”? 二是岳飞当时对功名非常重视,并在其诗词中经常有所流露 。
如写于绍兴二、三年秋屯驻江州时的《题翠岩寺》中“功名直欲镇边圻”,以后的《小重山》中“白首为功名”,表明当时岳飞头发已白,仍然有心功名 。
直至绍兴十年大破金军前,岳飞在《寄浮图慧海》中依然表明“功业要刊燕石上” 。
这些同期及以后的诗词表明,当时的岳飞非常重视功名 。
三是《满江红》一经问世即广泛流传,如此非同寻常之作,如果真是岳飞三十岁青云直上之时所作,岂能就此湮没不见踪影? 四是不理解“三十”与“八千” 。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研究此词的学者都把“三十”看作是“三十岁”,因此认定此词作于岳飞30岁出头 。
实际上这里是指“三十年”,即三十年的功名 。
封建社会的功名是从幼时求学开始的,并非一出生就能追求的 。
岳飞自幼时习武读书到入狱前,正好30年上下,是个约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