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词赏析 陆游经典诗词赏析( 四 )


“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
下片的描写是从上片过渡而来,紧密相连,却又是全新的状态,全面表达了诗人“高兴”的“兴” 。
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界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 。
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 。
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
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 。
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
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 。
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
全词由“哀”到“兴”,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这在南宋爱国词作中是很少见的 。
二、扩展知识:1、原词欣赏: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
2、作品简介:《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词作 。
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 。
全词充满着乐观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情调昂扬,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
3、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
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
官至宝官阁待制 。
晚年居山阴 。
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存诗9300多首 。
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
求陆游的诗歌5首 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
东风恶,欢情薄 。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
桃花落 。
闲池阁 。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
莫!莫!莫!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 。
据《历代诗馀》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 。
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 。
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 。
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 。
”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
传说,唐婉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 。
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 。
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婉,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