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诗词感发说 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 七 )
艺术: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
从内容上看,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
【叶嘉莹诗词感发说 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
”[4](P79)由此可见,汉乐府民歌多反映当时社会,选题范围广泛,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比较狭小 。
当然其中也不乏共同关注的话题:1.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汉乐府诗中有大量的游子诗、思妇诗,如《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表达沉痛的感情,真切地展示了人们生离死别颠沛流离的画面,这个家破人亡的游子,使我们联想到《十五从军征》中那个八十岁的复员老兵,可以想象,他的结局必然也是要加入流浪者的行列 。
游子思乡其实主要是思念着家中的妻子、亲人,而家中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日夜思念着外出的游子,如《饮马长城窟行》写妇人对外出的丈夫日思夜想,竟成梦寐:“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
”梦中固然甜蜜,但梦后更添一层相思 。
《古绝句》也写了一位闺中思妇对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盼归之情,揭示了当时兵役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家人离散之苦 。
游子思妇的离别和相思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到了《古诗十九首》,表现这种主题的作品更多,占了一半有余 。
其中既有游子之辞,也有思妇之辞,思妇之辞又占其中的多数 。
如《涉江采芙蓉》写了一位漂流异乡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 。
游子涉江采芙蓉,又入泽采兰草,“采芙蓉”以遗“远道”之人,可见游子对亲人感情之深 。
由于路途遥远,无法寄赠,惆怅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接写出了游子与新人“同心”却无法团聚的痛苦心情 。
又如《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孤独难耐、飘零无着,被强烈的乡愁苦苦折磨的游子形象 。
再如《行行重行行》这样写道:“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此诗抒情脉络清晰,层层加深,突出表现了丈夫出行之远,别离之久及妻子怀念之深 。
- 含光的古诗词 感叹时光飞逝的古诗词
- 适合写硬笔的古诗词 适合硬笔书法的古诗词
- 古诗词里的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
- 信誉高的诗词 高信誉的手机现金电玩
- 含竟字的诗词 含有酒字的诗词
- 描写政治诗词 政治诗词
- 自编夏夜古诗词 中国最美古诗词
- 诗词九宫格题 九宫格诗词题目及答案
- 诗词真可怜 美少年 二分之一美少年
- 我最喜爱的一首古诗词 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