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 诗词典故 阮籍穷途之哭的典故( 三 )


红叶即是枫叶 。
在这首咏红叶词中,词人抒发对秋天枫叶的自我感受 。
随心想象,因而写得是一片怜爱哀惋情绪。
词为赏红叶而写,所以意在为红叶传神,红叶却被赋予幽美而孤寂凄清的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 。
作者因寄所托,反映了自己一种心境 。
题红叶 年代:【唐】 作者:【宣宗宫人】 体裁:【五绝】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
注释 这首诗相传为唐宣宗时宫人韩氏所写 。
关于这首诗,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
据《云溪友议》记述,宣宗时,诗人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看见一片红叶,上面题有这首诗,就从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内 。
后来,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姓韩的宫女 。
一天,韩氏见到箱中的这片红叶,叹息道:「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想不到收葳在这里 。
」这就是有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 。
从诗的内容看,很象宫人口吻 。
它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 。
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 。
一个少女长期被幽闭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流年侯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 。
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就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 。
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 。
它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隔离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 。
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
跪求诗词 无论古今中外 篇幅稍长 古从军行作者: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
“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
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 。
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 。
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 。
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 。
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 。
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 。
“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 。
据《史记 。
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 。
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
”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 。
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 。
下面一句,再接再厉 。
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