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古典音乐的诗词 好听的古典音乐( 五 )


但一切伟大的古典艺术都是这样 。
现在许多自命为崇拜『希腊精神』的人假定能看到当年巴德农神庙的真面目,染著绚烂色彩的雕像 (注意: 当时希腊建筑与雕像都涂彩色,有如佛教的庙宇与神像 ),用象牙与黄金镶嵌的巨神 (按: 雅典娜女神就是最显赫的代表作),或者在酒神庆祝大会的时候置身于雅典,一定会骇然而走 。
然而在勃拉姆斯的交响乐中,我们偏偏不断的听到所谓真正『古典的严肃』和『对于单纯 sensual beauty的轻蔑』 。
固然他的作品中具备这些优点(或者说特点,原文是 qualities),但这些优点与古典精神正好背道而驰 。
指第四交响乐中的勃拉姆斯为古典主义者,无异把生活在荒野中的隐士称为希腊精神的崇拜者 。
勃拉姆斯的某些特别古板和严格的情绪 mood,往往令人想起阿那托.法朗士的名著 "塔伊丝" (Thais) 中的修士; 那修士竭力与肉的诱惑做英勇斗争,自以为就是与魔鬼斗争; 殊不知上帝给他肉的诱惑,正是希望他回到一个更合理的精神状态中去,过一种更自然的生活 。
反之,修士认为虔诚苦修的行为,例如几天几夜坐在柱子顶上等等,倒是魔鬼引诱他做的荒唐勾当 。
勃拉姆斯始终努力压制自己,不让自己流露出刺激感官的美,殊不知他所压制的东西绝对不是魔道而恰是古典精神 。
」(Heritage of Music, p.185-186) 在此主要牵涉到「感官的」一词 。
近代人与古人 (特别是希腊人)对这个名词所指的境界,观点大不相同 。
古希腊人 (还有近代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以为取悦感官是正当的、健康的,因此是人人需要的 。
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座美丽的雕像或建筑物,在他们正如面对著高山大海,春花秋月,呼吸到新鲜空气,吹拂著清净海风一样身心舒畅,一样陶然欲醉,一样欢欣鼓舞 。
自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深入人心以后,二千年来,除了短时期的例外,一切取悦感官的东西都被认为是危险的 。
(佛教强调色即是空,也是给人同样的警告,不过方式比较和缓,比较明智而已 。
我们中国人虽几千年受到礼教束缚,但礼教毕竟不同于宗教,所以后果不像西方严重 。
) 其实真正的危险是在于近代人 (从中古时代起已经开始,但到近代换了一个方向 。
) 身心发展的畸形,而并不在于 sensual本身: 先有不正常的、庸俗的,以至于危险的刺激感官的心里要求,才会有这种刺激感官的 (即不正常的、庸俗的、危险的)东西产生 。
换言之,凡是悦目、悦耳的东西可能是低级的,甚至是危险的; 也可能是高尚的有益身心的 。
关键在于维持一个人的平衡,既不让肉压倒灵沦于兽性,也不让灵压倒肉老是趋于出神入定,甚至视肉体为赘疣,为不洁 。
这种偏向只能导人于病态而并不能使人圣洁 。
只有一个其大无比的头脑而四肢萎缩的人,和只知道饮酒食肉,贪欢纵欲,没有半点文化生活的人同样是怪物,同样对集体有害 。
避免灵肉任何一方的过度发展,原是古希腊人的理想,而他们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正处于一个平衡的阶段,一切希腊盛期艺术都可证明 。
那阶段为期极短,所以希腊黄金时代的艺术也只限于纪元前五世纪至四世纪 。
也许等新的社会制度完全巩固,人与人间完全出现一种新关系,思想完全改变,真正享受到「乐生」的生活时候,历史上会再出现一次新的更高级的精神平衡 。
正因为希腊艺术所追求而实现的是健全的感官享受,所以整个希腊精神所包含的是乐观主义,所爱好的是健康,自然,活泼,安闲,恬静,清明,典雅,中庸,条理,秩序,包括孔子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怨的一切属性 。
后世追求古典精神最成功的艺术家如拉斐尔,如莫札特 。
所达到的也就是这些境界 。
误解古典精神为古板,严厉,纯理智的人,实际是中了宗教与礼教的毒,中了禁欲主义与消极悲观的毒,无形中使古典主义变为一种清教徒主义,或是迂腐的学究气,即所谓学院派 。
真正的古典精神是富有朝气的、快乐的、天真的、活生生的,像行云流水一般自由自在,像清冽的空气一般新鲜; 学院派却是枯索的、僵硬的、矫揉造作、空洞无物、停滞不前、纯属形式主义的、死气沈沈...
形容音乐激情四射的诗词《琵琶行》 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画面十分精采,音乐的表现也相当传神,建议你仔细的品读一下,那里面几乎所有的句子都是描写音乐的 。
《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