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想回家的诗词 柳州的古诗词代表( 二 )


烽火连三月,千斤散尽还复来,如今有谁堪栽(应该使提手旁的栽,朝如青丝暮成雪!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被王菲翻唱之后就红遍大江南北 。
第四名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君不见,城春草木生,笑谈渴饮匈奴血,今夕是何年! 第九名 李清照 声声慢 寻寻觅觅 。
评论 。
南朝四百八十四, 多少楼台烟雨中,朝天厥,青鸟殷勤未探看,与尔通销万古愁,高处不胜寒,凭栏处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有什么?思乡怀归,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 。
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期,亲人可安好;关山重重,何处是归程,家书谁人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羁旅之愁化为美丽而忧伤的诗句,汇聚成一条绵延不尽的河流,从亘古缓缓流来 。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
”(出自《诗经·豳风·东山》译文: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 。
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在我国诗歌的源头便有先民唱出这令人低回不已的乡愁歌谣;“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
”(译文:在皇天的光耀中升腾着的时候,忽然间又看见了下界的故乡 。
我的御者生悲,马也开始恋栈,只是低头回顾,不肯再往前走)屈原在《离骚》中倾诉了他眷恋故国的拳拳之心;“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
”(汉乐府民歌《悲歌》)动乱频仍,有家难回,只能向故乡的方向遥望,聊解心中浓浓乡愁了;“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触目所见,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
诗人们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因这种种机缘喷涌而出,便形成了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诗歌 。
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媒介便是秋夜朗照的明月 。
夜凉如水,锦衾不暖,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一轮满月当空挂,银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 。
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 。
接着诗人不禁“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由“望”而“思”,俯仰之间尽显愁思 。
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 。
诗歌戛然而止,却留给我们读者的想象 。
同是唐代诗人,让我们来看看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思乡情: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 。
这样的景色加上征人长年戍守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 。
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幽幽的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袅袅不绝,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 。
“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 。
同样,李白也写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的诗句 。
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
羁旅之愁,无计可消除,“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
”(宋·李清照《菩萨蛮》)但醒来之后呢?让我们来看看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于是,那海畔“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尖山就如同宝剑锋芒,将自己百结愁肠寸寸斩断 。
但这又有何妨?如果自己能被这剑芒斩为“身千亿”,不就可以散落峰头,峰峰皆可望故乡吗?诗人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间,如刀剑、似海雾,刻骨铭心,遥无涯际 。
这种情况下,难免将一怀愁绪转嫁到客观事物上,诗歌中有“看似无理却合情”的写法,下面这首诗可做佐证: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
(宋·李觏《乡思》)望尽天涯,故乡不见,只好将这怨气撒向无辜的青山了,老杜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亦可做解,“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