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蝉的诗词 有关知了的诗( 二 )


犹畏旅人头不白 , 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 , 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 。
轻身蔽数叶“秋蝉鸣树间 。
——骆宾王《在狱咏蝉》 本以高难饱 , 徒劳恨费声 。
五更疏欲断 , 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 , 故园芜已平 。
烦君最相警 , 我亦举家清 。
——李商隐《蝉》 三首诗都是唐代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李商隐‘本以高难饱 。
……”(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 (2)蝉本无知 , 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 ,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
正如 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 , 南冠客思侵 , 初闻独泫然”(《早蝉》); 五代楚 刘昭禹:“莫侵残日噪:“蝉声未发前 , 已自感流年 。
一入凄凉耳 , 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孟浩然:“日夕凉风至:“红树蝉声满夕阳 , 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 。
唐 雍裕之:“一声清溽暑 , 群噪学调笙 。
露重飞难进:“同一咏蝉 , 是患难人语 。
首先应该提到的当然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之“三绝”: 垂委饮清露 ,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
居高声自远 , 来对白头吟 , 非是藉秋风 , 清露供朝食 , 谁为表予心?”(玄鸟 , 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 , 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长风送晚声 。
不堪玄鬓影 , 参差搅人虑; 宋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 , 回噪金门侧 , 哀鸣抱一枝
关于蝉的诗句以蝉品行高洁 。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 , 是高洁的象征 , 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 , 此独尊其品格 。
"由于蝉栖于高枝 , 餐风露宿 , 不食人间烟火 , 则其所喻之人品 , 自属于清高一型 。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 , "我亦举家清" 。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 , 顿成凄楚 。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
蝉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 , 徒劳恨费声 。
五更疏欲断 , 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 , 故园芜已平 。
烦君最相警 , 我亦举家清 。
首二句写蝉之鸣 , 三四写蝉之不鸣:“一树碧无情” , 真是追魂取气之句 。
五六句先作“清”字地步 , 然后借“烦君”二字折出结句来 , 法老笔高 , 中晚一绝也 。
〈唐律消夏录〉 盛夏炎暑 , 蝉鸣能给人带来野趣、宁静和凉意 。
那抑扬顿挫的蝉鸣声 , 还往往会使人追忆儿时的情景 。
夏季 , 当一阵雷雨过后 , 在树根周围的地面即可发现一些圆圆的洞穴 , 这就是蝉儿出土的地方 , 碰上好运气 , 还能抓到没有蜕壳的蝉儿 。
蝉属于同翅目蝉科 , 全世界已知约2000种 , 中国仅有200种 。
它们在自然界出现的时间前后不一 。
蟪蛄 , 体长约2厘米 , 全身黑褐色 。
蟪蛄是最早登台的歌唱演员 , 鸣声尖而长 , 连续不断 。
蚱蝉又叫知了、鸣蝉 , 在这个小家族中个头最大了 。
体长约4厘米 , 混身漆黑发亮 , 鸣声粗犷而宏亮 , 鸣声高亢响亮 , 像是男高音 。
不过 , 它们的声音有点刺耳 , 每当中午时分 , 当群蝉齐鸣时 , 颇有扰人休息之嫌 。
鸣鸣蝉个性孤僻 , 只在山区分布 , 叫声总是“呜呜呜……哇”的悲哀凄惨的声调 , 好像是在哭泣 。
伏了蝉到夏至时才登台歌唱 , “伏了、伏了”地连声不停 , 伏天刚到 , 它便迫不及待地告诉人们“伏了” 。
也许它是好意 , 提前告诉人们伏天就要结束了 , 请做好气候变凉的准备 。
寒蝉 , 体长约2.5厘米 , 头胸淡绿色 , 因它在深秋时节叫得欢 , 故又称秋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