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适古诗词起名 适合起名字的古诗词( 七 )


至于“青骢”代车马、“红袂”代女性的写法 , 也是唐诗中庞大的借代体系中所有的 。
至于下片中“夜月、春风、飞花、细雨、黄鹂”的意象 , 以及用大量的类似意象来渲染愁绪的写法 , 以及它所创造的迷朦的意境 , 与唐诗都有着直接的借鉴关系 。
例如下面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 , 江上流莺独坐听 。
把酒着花想诸弟 , 杜陵寒食草青青 。
”也运用了大量的这类意象来渲染愁绪 , 其意境也有些相似 。
就是“娉婷、一帘、十里柔情”这些词语及其组合 , 应该说与唐诗也是有关系的 , 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中 , 几乎就包含了所有这些意象和句式 , 其诗如下:“娉娉袅袅十三余 , 豆蔻梢头二月初 。
春风十里扬州路 , 卷上珠帘总不如 。
”笔者选择秦观这片词来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 并不是它与唐诗有特别多的雷同处、借鉴得特别多 , 这实在是宋词创作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
这并不足怪 , 下如唐诗是在前代巨大遗产的基础上创新、 发展一样 , 宋词亦是在唐诗丰富的遗产的基地上进行创造的 。
论到这种继承性 , 这里自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 即 , 宋诗与宋词都继承了唐诗这一遗产 , 那么 , 为什么宋诗的成就远在唐诗之下 , 亦不及宋词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 即 , 诗与词不同的体式是造成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为了更好地说是这一问题 , 我们不妨先打一个也许不十分恰当的比喻:唐诗的创作艺术好比是一种专利 , 宋诗人把这种专利拿来制作同一种东西 , 尽管他们并非完全没有创造、没有革新、没有增补 , 但是他们制作的毕竟是诗 , 是同一种东西 , 因此 , 这些东西一上市 , 就会被人窥见雷同处、摹仿处、剽窃处 , 被人控告侵犯了唐人的专利 。
正国为此(当然还会有别的原因) , 宋诗就希望有一点自己的东西 , 例如诗的议论化和散文化等 , 但不幸的是 , 这些东西新则新矣 , 但却或多或少地违背了诗的艺术规律 。
但宋代的词人则不同 , 虽然他们也继承了唐诗的创作艺术 , 但是 , 他们制作的却是另一种东西 , 是长短句的词 , 尽管明眼人也能窥见它们之间的某种继承关系 , 但这却不会被人视为侵犯了专利 。
有一种也许较为极端的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宋词中也有很多摹仿、点化、甚至照搬唐人的诗句的 , 这种情总如果出现在宋诗中 , 是万万逃不掉蠹鱼之讥的 。
但它出现在宋词里 , 情况却大不一样 , 由于词的长短句式的不同框架、不同的韵味 , 却仿佛给唐人原句注入了新的生命 。
例如晏几道的《蝶恋花》: 醉别西楼醒不记 , 春梦秋云 , 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 , 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 , 点点行行 , 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 , 夜寒空替人垂泪.在这首精彩的词中 , 不要说意象、写景抒情、比喻等技巧的运用上继承了唐诗的艺术技巧 , 就是在字面上也有几处与唐人的诗句有些关系的 , 最末两句 , 几乎就是杜牧的成句 。
杜牧《赠别》诗:“多情却总似无情 , 唯觉樽前笑不成 。
蜡烛有心还惜别 , 替人垂泪到天明 。
”若单以个别的句子来对照 , 晏几道是万万逃脱不掉书袋之名的 。
但若从词的整体来衡量 , 杜牧的这两句诗被稍加变化 , 放在一首结构、韵味全新的词中 , 却并不给人以多少摹仿、陈旧之感 。
如果借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这样的现象 , 就一点也不奇怪:词对于诗而言 , 是一个不同的系统 , 即使同样的诗句进入词中 , 它也会获得新的系统质 。
对于这种现象 , 前人实际也有所认识 , 例如明王世贞说:“‘寒鸦千万点 , 流水绕孤村’ , 隋阳帝诗也 。
‘寒鸦数点 , 流水绕孤村’ , 少游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