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老人安康的诗词 形容老年人的诗词( 三 )


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 。
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 。
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 。
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 。
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鲁迅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 。
鲁迅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 。
”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
名字的故事 先生小时字豫山,因浙江方言豫山与雨伞谐音,闹了几次笑话受了几次气后,改名豫才.后来因家中穷困,为了读书不惜把"把灵魂卖给洋鬼子",到南京矿师学堂读书,他的二叔祖--与新生的思想格格不入的老学究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给他命名为树人.名想到这个名字成了中国人的骄傲. 先生有很多名字.因在家是长子,仆人喊他大先生.奶妈--就是祥林嫂的原形,喊他阿章.先生的笔名更是多了.有一段时间署名是宴之敖意思是一个日本女人把他从家里敢了出来. 其他故事 先生定居上海以后,膝下无子.他一直都是很热心帮助青年人的.竟有一对学生夫妻长期呆在他家吃喝,闲时还告诉邻人自己是来给先生做儿子的.这个好心的青年后来不知所终. 先生工作是非常勤奋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写作上.他每天都是工作到深夜甚至整夜不眠.一次一个小偷溜进他家厨房,见书房的灯亮着,不敢行动.以为再等一会主人睡觉之后行动.谁知道等了一个小时还不见动静.这个小偷也是个倔家伙,他想着蹲了那么久没捞到一点好处,就干脆与先生飚上了.谁知这一等就是一夜,小偷见天亮后主人还没要睡觉的意思,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先生家的厨房拉个大便后逃之妖妖了 先生与孙伏园等人到西安去慰问士兵.由于吸烟过多,先生的牙齿很黑很黑,与抽大烟的瘾君子看起来没什么两样.一个军官向先生的随行人员问到"周鲁迅也吸么?"据他本人在鲁迅回忆录上说,周鲁迅的叫法他平生只听到过一次.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 。
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 。
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
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 。
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 。
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
”理发师听了大窘 。
这是鲁迅自己写的童年趣事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
我的 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 。
只有祖母叫她阿长 。
我平时叫她 “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 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 。
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 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 。
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 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
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 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