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蝉 古诗词意象 寒蝉意象( 八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同样适用于诗歌鉴赏 。
同在大观园,听了《牡丹亭》杜丽娘的曲子林黛玉就心波迭起,而至潸然泪下,而温柔敦厚的薛宝钗则未必然,即使长相颇像林黛玉,又同样心高气傲,命途乖蹇的晴雯,也决不会因杜小姐思春伤怀而掉半滴眼泪的 。
诗歌鉴赏实在又是一种费工夫、讲心境的精神活动,虽不必(也不可能)“红袖添香”,但从容不迫还是需要的 。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审美中获得愉悦的诗歌鉴赏放在了决定考生前途的高考中进行,似乎有点格格不入,难为考生 。
也许正因为这一点,《考试说明》的权威诠释者才在“鉴赏”的前面加了“初步”二字吧 。
鉴赏,除欣赏之外,还得鉴定,也就是鉴别和评定 。
这绝非一件易事 。
犹如品尝美味佳肴,陈酿醇醪,大快朵颐之后,还要把如何美、如何醇,是哪一种美,哪一种醇形容出来,甚至还要分析概括,论证阐释,这实在是美食家和品酒师的专司,一般的食客是做不了的 。
一般的高中生写不出,也不要求他们写出诗词鉴赏辞典里的赏析文,也是很自然的事 。
懂那么一点儿赏鉴的ABC,填点儿空,作点儿简答也就足矣 。
故曰“初步鉴赏” 。
既然是“初步鉴赏”,命题时应该在题干中为考生“铺路搭桥”,该说明的概念就得说明,该补充的背景就得补充,该解释的词句就得解释 。
发问忌笼统,指令宜明确,决不能让考生无从答起,左右为难 。
且书写量不宜过大 。
往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以选择题(三对一错,选错项)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实际上只是命题者把自己的鉴赏过程和鉴赏结果展示给考生,要求作一判断而已 。
对于诗歌鉴赏的术语和说法,并不要求考生能够自如运用,甚至还不要求真正理解,考生凭着对若干选项的通观和比照,以及对所谓错误项设置方法(即所谓“误区”类型)的把握上即可做出判断,难度并不大 。
今后高考要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学生,难度势必加大 。
因此有必要将诸如“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概念向学生讲清楚 。
还要让学生学会审题,明确答题的要求,如问“有什么表达作用”,既要回答表达了什么内容,又要回答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
凡此种种,复习应考的师生无法回避 。
复习诗歌鉴赏、评价,必定要进行解题训练 。
我们以为训练题的设置,可以把以前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拿来加以改造,选择题改为填空或简答题,两者对照着讲对照着练,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
附:古诗鉴赏、评价21题语文高考以主观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考查“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 。
为了帮助同学们复习并掌握这一考点,我从命题的内容和角度出发拟就21个问题,这21个问题不涉及具体的作品,只作了抽象化的表述,只是提供命题的思路 。
一、鉴赏诗歌形象(意象、意境)的问题1.这首诗第*句(联)的某词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它的深层意蕴是什么?整个诗句(联)写的是什么?2.这首诗(第*句、第*联)刻画了什么意象(形象)?这一意象以什么为“素材”(景、物、事、人包括抒情主人公和客体人物形象)?选择这一素材有什么典型意义?融入了诗人什么样的主观情思?3.这首诗(第*句、第*联)刻画了什么意境?烘托(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情调?把读者带入了什么样的境界?给读者以什么样的美的感受?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问题4.这首诗通过**形象的刻画表达什么主旨(主题)?诗人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思想感情”,诸如:爱国忠君之心,建功立业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