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有个巫 诗词大师巫( 二 )


算得贞元旧朝士,几人同见太和春 。
⑵《仙子洞中有怀刘阮》 唐 曹唐 不将清瑟理霓裳, 尘梦那知鹤梦长 。
洞里有天春寂寂, 人间无路月茫茫 。
玉沙瑶草连溪碧, 流水桃花满涧香 。
晓露风灯零落尽, 此生无处访刘郎 。
四、周邦彦词中的“刘郎”周邦彦(1056年—1121年),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杭州)人 。
《瑞龙吟》 章台路 。
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
黯凝伫 。
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 。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 。
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 。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 。
事与孤鸿去 。
探春尽是,伤离意绪 。
官柳低金缕 。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
这里的“刘郎”应该指的是情郎 。
作者用刘禹锡的“前度刘郎”一句,应该理解为引典自比 。
这首词是作者的代表作,也一向被认为是周词的压轴之作 。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春,周邦彦回到京师,旧地重游,追怀往事,思念并寻找当年恋过的一个歌妓,由此引发了无限的感触 。
这首词融抒情、写景、怀人、叙事为一体,层层脱换,回环婉转,妙笔迭出 。
全词分三叠,首叠“章台路”写今日,次叠“黯凝伫”写昔日,三叠“前度刘郎重到”写今昔 。
结构清晰,层层递进,丝丝入扣 。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二句为临别最后一瞥,永远难忘那伤心之地,拂不尽的柳絮般的缭乱离愁 。
全词景起景收,中间今昔交错,虚实相映 。
在今昔对比中发现现实的失落与空虚,令人无限感伤 。
还有一首词是写这种“刘郎”的:《苏幕遮》 作者:无名氏 (宋) 陇云沈,新月小 。
杨柳梢头,能有春多少 。
试著罗裳寒尚峭 。
帘卷青楼,占得东风早 。
翠屏深,香篆袅 。
流水落花,不管刘郎到 。
三叠阳关声渐杳 。
断雨残云,只怕巫山晓 。
很明显,这里的“刘郎”也应当情郎解 。
五、辛弃疾词中的“刘郎” 辛弃疾(1140.5—1207.10),南宋人 。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乃自号“稼轩居士” 。
汉族,历城(今济南...
描写鬼的诗句鬼诗中国文化里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认为今不如古 。
人心不古这个词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
直到清代,这个思想也没有改变,甚至是皇帝 。
略过明不计,毕竟江山是从人家老朱家抢来的 。
人普遍认为清不如唐宋,唐宋不如两汉,两汉不如三代,三代不如上古 。
中国人这个观念是骨子里的,根深蒂固而且不自觉的 。
从主义到思想,思想到理论,理论到代表,真不知道下一代又出什么新名词 。
夸奖帝王,要是比作唐宗宋祖,帝王会很高兴 。
要比作商汤周文,会龙颜大悦,要是比作陶唐有虞之类,连皇帝也会屁颠了 。
有清人也感叹‘今人事事不如古人,惟算法和历法,日益精密’,已经觉得很客观了 。
不好,呵,跑题了,赶紧拉回 。
清诗,也是处于这种情况下的 。
唐代诗歌的光辉太眩目了,按照“一代不如一代”的潜规则,清人自己掐算了一下,不是唐诗的对手,所以清人写诗就很小心 。
首先体现在出版上,诗都能写一点,可真正出版的不多,出版诗集的也没多少人看,恐怕连版税也交不起了,况且言论也不是很自由 。
清人诗歌大多散落在他们笔记里 。
另一方面,清人总想找个突破点,所以也出了以前很少涉及的内容 。
鬼诗就是其中之一 。
鬼诗的鼻祖是号称鬼才的李贺,李贺也确实有点鬼,先是不买律诗的帐,然后写了几个鬼诗,自李贺以后,鬼诗又沉寂了几百年,到了清,鬼诗这口冷饭终于被发扬了 。
到清代,是谁首先拾起的鬼诗已经不可考证 。
但是清确实曾经掀起一股写鬼诗的潮流,甚至文人宴会也经常以鬼为题斗诗 。
但是写的东西虽然部分留了下来,作者多不可考了 。
先来看看这首:盘塘江上是儿家,郎若游时来吃茶,黄土覆墙茅盖屋,门前一树马樱花 。
好一个俊俏的竹枝词,可是茅草覆盖的黄土屋,有几个人敢去吃茶呢 。
鬼诗,写的目的,就是营造一个‘神亦不需敬,鬼亦不需怕’的境界 。
给鬼灌注了人的各种感情,在鬼诗里,鬼不再凶狠恐怖,还分明有几分可爱与可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