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欢怅是哪的诗词 清欢怅歌词表达的什么

清欢怅是哪的诗词 清欢怅歌词表达的什么

求歌词:清欢怅 winky诗词牌释义 [题考〕 【南唐书】:『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府为歌板色 。
元宗尝作[浣溪沙]词二阕,手写赐感化 。
』此浣溪沙一调创于五代南唐中主 。
所谓摊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调结构破一句为两句,增七字为十字 。
后人以李璟本首细雨、小楼一联脍炙人口,因名之为南唐浣溪沙 。
而本调沙字意当为纱;或又作浣纱溪,则应作为纱,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 。
本调别名山花子 。
〔作法〕 本谓四十八字,俨然一首七言诗,但颔联与尾联各缺四字耳 。
第一、二句,即为七言诗仄起之首二句 。
第三句亦与仄起七言诗之第三句同 。
而第四句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为不完全之七言诗第四句 。
后半首二句句法,更与七言诗颈联无异 。
第三句亦与七言诗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于仄起七言诗之末尾三字 。
据词中有减字之例,则此调殆亦可名为减字七言诗矣 。
原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 。
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
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
卒谥元献 。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 。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
注释 [1]“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
[2]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
译文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
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
词牌由来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名,后用为词调 。
沙,一作“纱” 。
有杂言、齐言二体 。
唐、五代人词中,见于敦煌曲子词者,均为杂言;见于《花间》、《尊前》两集,多为齐言,亦有杂言 。
至北宋,杂言称为《摊破浣溪沙》(破七字为十字,成为七言、三言两句);齐言仍称为《浣溪沙》(或《减字浣溪沙》) 。
浣溪沙简介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 。
上下片三个七字句 。
四十二字 。
分平仄两体 。
平韵体流传至今 。
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 。
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
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 。
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 。
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
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
浣溪沙(四十二字,沙或作纱,或作浣纱溪)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后阕头两句往往用对仗 。
)词牌格式 浣溪沙 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 韩 偓 宿醉离愁慢髻鬟(韵) 可仄平平可仄韵 六铢衣薄惹轻寒(韵) 可平平仄仄平韵 慵红闷翠掩青鸾(韵) 平平可仄仄平韵 罗袜况兼金菡萏(句) 可仄可平平仄仄 雪肌仍是玉琅玕(韵) 可平平仄仄平韵 骨香腰细更沈檀(韵) 可平平仄仄平韵 名家作品[编辑本段]一、浣溪沙-(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①,村南村北响缲车② 。
牛衣古柳卖黄瓜③ 。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敲门试问野人家④ 。
【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