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词 北宋文学家苏轼( 二 )
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 。
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
俗语:“京官不好当 。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
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 。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 。
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
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 。
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
原文 文件 文件 苏轼生平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
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
苏轼的资料及诗词鉴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
枕头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
- 石钟山的诗词 石钟山的父亲
- 有关宋代诗词的文献 古诗词参考文献
- 苏轼写海的诗词 苏轼在杭州写的诗词
- 苏轼苏东坡的诗词 苏东坡和苏轼的关系
- 中秋节诗词水调歌头苏轼 水调歌头苏轼
- 北宋的诗词带年份 苏轼 诗词 按年份
- 吃鱼诗词 吃鱼的诗句
- 苏轼人生辛苦诗词 苏轼诗词表达人生
- 苏轼描写爱国的诗词有哪些 苏轼爱国诗词
- 苏轼诗词中月意象 苏轼诗歌中月亮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