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金猴奋起千( 四 )


我们就不应该把对于这种人的看法,和戏里的唐僧形象等同起来 。
主席的和诗,便是从事物的本质上,深一层地有分析地来看问题的 。
主席的和诗,事实上是改正了我的对于唐僧的偏激的看法 。
总之,在对待戏里的唐僧问题上,郭沫若的第一首七律认为唐僧 “真是值得千刀万剐”;在读了毛泽东的和诗之后,他才深受教育,改变了对唐僧的偏激看法,懂得“僧是愚氓犹可训” 。
三十年来,各种各样的毛泽东诗词注释,于此和诗下都是按照郭氏此说来解释的,以突出郭沫若的偏激而勇于改过,毛泽东的英明而善于诱导 。
但是,认真地分析郭沫若的《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原诗,人们就会发现上文所引郭沫若对自己诗作的解释是有问题的,毛泽东的和诗实质是误解了郭沫若的诗句,而郭氏对自己诗作加以曲解实在是有其苦心 。
以下就此试为论证 。

【毛主席诗词金猴奋起千】

毛泽东对郭诗的批评,主要是针对“千刀当剐唐僧肉”一句而来 。
“当”,人们都理解为应当,认为唐僧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所以 “真是值得千刀万剐” 。
下句“一拔何亏大圣毛”,人们都解“何亏”为“何损”,认为是说拔一根毫毛对孙大圣来说也没有甚麽损失 。
这样理解,就每一句来看,是可以成立的 。
但将这一联的两句按此义联系起来看,就很费解 。
上句说唐僧应当千刀万剐,下句就应该赞扬孙大圣,为什么却说“一拔何亏大圣毛”?倘若“一拔何亏大圣毛”是说孙大圣打败了妖精,救出了唐僧等人,并没有遭受多大的损失,只不过是拔一毛之劳,则这与上句“千刀当剐唐僧肉”的意思实在距离太远,与剧情也不类 。
所以,以上对这两句的解释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另求别解 。
笔者认为,“千刀当剐唐僧肉”的 “当”应解为“正要”、“将”,用以表示时间 。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六云:“当,犹‘将’也 。
”《仪礼·特牲馈食礼》:“佐食当事,则户外南面 。
”郑《注》曰:“当事,将有事而未至 。
”《孟子·离娄》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韩非子·外储说右》:“大公望曰:‘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吉,非爵禄,则刑罚也 。
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则望当谁为君乎?’”《史记·魏公子传》曰:“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又《留侯世家》曰:“横绝四海,当可奈何?”以上“当”字均与“将”同义 。
“当”不但可以一般性地表示未来时间,还可表示现在即将发生之事的时间,如《太平广记》卷三二一《司马义》云:义以大元中病笃,谓碧玉曰:“吾死,汝不得别嫁,当杀汝!”曰:“谨奉教 。
”葬后,其邻家欲娶之 。
碧玉当去,见义乘马入门,引弓射之,正中其喉 。
同书卷一二九《王范妻》又云:晋富阳县今王范妾桃英,殊有姿色,遂与阁下丁丰、史华期二人奸通 。
范当出行不还,帐内督孙元弼闻丁丰户中有环佩声 。
这里的 “当”皆作“正要”解 。
“当去”犹言“正要离家”,“当出”亦同 。
郭诗中...
毛泽东写的诗词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起宏图、大河,远近映衬;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笔力千钧的井冈山道路的胜利凯歌、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 。
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 。
《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 。
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 。
正如马克思所说;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满江红》)等都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 。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
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 。
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 。
这一组意境超拔、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 。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 。
毛泽东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埃”、“独有英雄驱虎豹,锐意改革,创造奇迹,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热爱群众的思想 。
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