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还写过啊些诗词 张志和的诗词( 三 )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 。
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
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 。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 。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 。
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
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 。
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 。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 。
1979年彻底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
笔名来源他在1933年写了一首叫《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曾身陷国民党监狱受尽苦难,他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便信手在“艹”字头下面打了个“*”,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而“海澄”意为青色,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
他的真名倒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
评价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
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 。
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
作品 ...
像张志和成仙飞去这样的古代诗人的奇妙故事韦应物(公元 737—792),是唐朝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有名的诗人 。
他的诗以写田园风物而著称,是继陶渊明、二谢和王维、孟浩然之后的又一个田园诗名家;而他自成一体的简淡古朴、澄澹空灵的诗风,则是唐代诗人中非常接近陶渊明的一个 。
有一次,修道的朋友从高入云霄的“碧涧苍松”上采到了一些稀罕 的“松英”,几个道人连夜制成五粒“松英丸”,早上派人给他送去 。
他在家中布置了“道场”,“斋戒”之后才服食“灵药” 。
服下后便“献诗代启”表示感谢,并盛赞其功效:自觉身心已经大变,不但从此不沾“荤膻”,而且对“人事”的看法都变了,连看到自己的官印都觉得是“与心违”的东西了;另一次是吃黄精 。
黄 精是一味中药,药用其根,《神农本草》上列为上品,属于“久服轻身延年”的一类药 。
道人们在“西山”把黄精根子采回来,经过“九蒸”九晒后,于半夜子时开 始以适当火候熬煮,煮得满屋“馨香” 。
韦应物服食后也是激动万分,觉得自己已非“俗士”,已经游心“物外”,并且希望最终“脱印绶”弃官修道,“永与天壤 存”,修成得道 。
[15]从后来韦应物一生道心坚定的事实来看,这两次服食“灵药”即使没有他描述的那种戏剧性的奇效,至少也应有可见可感的明显效果 。
但人一生的病业分属不同的层次,在很多修炼法门中都不能一次性地消除干净,身体已经在某一层次净化过的修炼人也可能在更高层次的净化中表现出“病业反应”来 。
韦应物也至少还遇到过一次比较大的“病业反应” 。
韦应物在他的诗中记述了一些他看到或者听到的修炼故事,用以鼓励自己精进不懈地修炼 。
他亲自见过一个无名僧人,他称之为“上方僧”,就住在附近山上的“蓝 溪寺”里 。
“上方僧”住在空无一人的林中山寺内,却从来不烧过夜火,有时一个人晚上到寒冷的泉边去汲泉水 。
他独自一人呆在“蓝溪寺”里,至今已有三十年没 有下过山了 。
他记述了一个道人修道时,“灵贞”下来试他的道心,在他睡觉的地方用一根头发悬了一块千钧巨石 。
道人不惊不诧,一直在石下睡了十三年,最后终 于成道 。
韦应物认为这是为了使后世弟子道心“精坚” 。
同一首诗中又说到三弟兄一起在深山里的茅草房中“读仙经”修道,仙人变为白鹿来引诱,两个弟弟忍不住 去和鹿玩,哥哥独自坚持诵读,后来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