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珍重的诗词 离别珍重的古诗词( 六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 。
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 。
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
《雪梅》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
《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琴诗》(宋 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
《观书有感 》(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
现代哲理诗:泥土(鲁藜)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简析这首著名的哲理诗,曾经被多少青年人背诵,抄录在自己的案头作为座右铭 。
可是,历史往往会与一些人开不大不小的玩笑 。
这样一首曾经影响和激励过整整一代人的诗篇,在今天也会被某些时髦的人物嘲笑,认为这是一种陈腐了的过时观念 。
据说,只有肯定自己的个人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 。
土(林希)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简析]此诗与鲁藜那首《泥土》有异曲同工之妙 。
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启迪和影响,但绝非重版,而是写出了新意 。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从不同角度发现其哲理蕴涵 。
林希笔下的泥土不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价值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
对爱情感叹的诗词你从天而降的你落在我的马背上如玉的模样 清水般的目光一丝浅笑让我心发烫你头也不回的你展开你一双翅膀寻觅着方向 方向在前方一声叹息将我一生变凉你在那万人中央感受那万丈荣光看不见你的眼睛是否会藏着泪光我没有那种力量想忘也总不能忘只等到漆黑夜晚梦一回那曾经心爱的姑娘你从天而降的你落在我的马背上如玉的模样 清水般的目光一丝浅笑让我心发烫你头也不回的你展开你一双翅膀寻觅着方向 方向在前方一声叹息将我一生变凉你在那万人中央感受那万丈荣光看不见你的眼睛是否会藏着泪光我没有那种力量想忘也总不能忘只等到漆黑夜晚梦一回那曾经心爱的姑娘
经典诗词读后感(400字左右)我写诗词作业的时候写的,还真有点长....截取一下不知道能不能用,希望能帮到你 。
《甘露歌》赏析甘露歌宋·王安石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 。
疑是经春雪未消,今日是何朝 。
关于王安石和他的集句诗,公道的评论自宋就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