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蜀黔比邻联谊诗词 蜀黔物流园( 五 )


“五津” , 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 。
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 , 称“五津” 。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 , 城郭宫阙 , 气象雄伟 , 历历在目 。
杜少府离开这里 , 自然是恋恋不舍 。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 , 风烟渺渺 , 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 , 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 , 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 , 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
王勃自己游宦在外 , 也不怎么得意 。
当他们走出都城 , 远望五津的时候 , 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 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
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 , 你去蜀州 , 我留长安 , 去和留虽有不同 , 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 , 态度很诚恳 , 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 , 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 是很动人的 。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 , 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 , 虽然天各一方 , 但是不必悲伤 。
海内有知心的朋友 , 即使远隔天涯 , 也像是近邻一样 。
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 , 儿女共沾巾 。
”意思是 , 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 , 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
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 。
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 , 万里犹比邻 。
”又说:“忧思成疾  ,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 特别是“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两句 , 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 , 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
我想 , 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
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 也正是它的好处 。
从齐梁到初唐 , 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 。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 , 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
王、杨、卢、骆 , “以文章名天下” , 称“初唐四杰” ,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 , 轻薄为文哂未休 。
尔曹身与名俱灭 , 不废江河万古流 。
”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 , 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 , 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 。
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
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 , 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 , 只是用质朴的语言 , 抒写壮阔的胸襟 。
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 , 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 , 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 。
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 , 劝他不要过于感伤 。
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 , 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 , 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 , 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 。
接下去又说 , 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遂成为全篇的警策 。
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 。
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 , 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63511.html
关于老乡聚会的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① (王勃) 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② 。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