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盘山诗词 六盘山诗词( 五 )


下半阕 , 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 , 高山之巅 , 红旗猎猎 , 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 。
接着吐出胸臆 , 随意化出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问长缨 , 何时入手 , 缚将戎主?”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唐颜师古注引汉代服虔曰:“仓龙 , 太岁也 。
”仓龙同“苍龙” , 取此意 , 亦可解 , 因太岁系凶神恶煞 , 这里引伸为蒋介石反动集团就是“苍龙” 。
虽最末二行以设问句出之 , 但所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 , 即总有一天 , 红军战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 夺得最后的胜利 。
此诗写景、抒情工整分明 , 流转自然 。
上、下半阕均是一、二句写景 , 三、四句言志 。
情景交织 , 浑然一体 , 也是顺其古格;而以古格写今日生活 , 如此自然俊逸 , 实属不易 。
再说一点个人对“天高云淡 , 望断南飞雁”二句最初的体会 。
儿时对季节的变化只知冷暖 , 而不知用字达意 , 自然更不能以准确的诗意般的语言来形容秋天 。
我第一次能够说出秋天之美的文字 , 恰恰就是《清平乐·六盘山》的这头二句 。
首先是音韵之美吸引了我 , 接着才感受到画面之美 , 逐渐还觉得了气味及光影之美 , 以及“雁”这个字的美;后来又在古诗词中不断读到类似的感受 。
如秦少游的“目断征鸿南去 。
”潘岳的《秋兴赋》中的:“雁飘飘而南飞 。
”以及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 , 对此可心酣高楼 。
”甚至王实甫《西湘记》中的“碧云天 , 黄花地 , 西风紧 , 北雁南飞 。
”其中最动我心的是王实甫的句子 。
但不知怎的 , 或许是先入为主吧 , 或许是毛诗在此所写秋景的空阔天空以及所注入的某种神秘悠长的浩然之音 , 我至今对秋天的感受仍基本是从此出发的 。
后来读了些西方文学 , 破了自己的一些汉风之境又当别论 , 暂此不赘 。
清平乐 六盘山的诗意上片:开端“天高”两句 , 平开舒展 。
以寥寥9个辽 , 便为当时的六盘山勾勒出一幅清新的画面 。
不但有景 , 而且更有人在其中 。
北方的晴秋 , 金风送爽 , 碧空如洗;纤云点缀 , 愈见澄彻 。
“高”字 , “淡”字 , 贴切之极 。
攀登高山 , 看到过雁 , 不禁会引起许多联想 , 这些都于“望断”二字流露出来:雁南人北 , “望断南飞雁” , 正是长征的来路 , 一路上牺牲了的烈士 , 该留下殷殷血迹;羁留下的战友 , 此时情况如何?还有远在江南继续打游击的同志 , 当年根据地父老兄弟姐妹们 , 他们此时可听到红军已突破最后一道天险胜利到达六盘山的消息?或曰:“望断就是看不见 , 并非望到看不见 , 更不是望得久和望得远 。
毛泽东所率领的长征红军 , 自过岷山以后 , 便迤逦由南向北而来 , 正是清秋时节 , 一路之上 , 所望到的南飞雁当然是不少的;但当长征队伍 , 进入甘肃南部 , 到达六盘山的时候 , 尽管天高所爽 , 已经看不见南飞雁了 。
这是说地势越来越往北 , 气候越来越寒冷 。
若把望断解作望到看不见 , 表示望得久和望得远 , 这能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好汉们所应有的行动吗?”为什么到达六盘山便忽然望不到南飞雁了呢?其时正是由于胜利后登高南望 , 缅怀故旧 , 而又云山苍茫 , 音讯杳然 。
所以才目送飞鸿 , 望得久、望得远 。
这中间含蓄着许多潜台辞没有说 , 因此下文一转:“不到长城非好汉” , 把驰骋的想象猛然收转回来 , 才显得格外有力 , 把气势一下鼓到顶点 。
“屈指”句也是上承“望断”而来 , “望断”是望得远 , 多远呢?“屈指行程二万” , 又是望得久 , 多久呢?“屈指——行程——二万” 。
下片:换头“六盘”两句 , 才点出本题 , 明写攀越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