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的古诗词表达 表达相守一生的古诗词( 三 )


[词语注释]春行:春天散步 。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
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
暖树:向阳的树 。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
没(mò):隐没 。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层次结构]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 。
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
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 。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
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
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
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
[诗文译意]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
[诗文赏析]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告知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
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 。
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 。
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 。
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 。
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 。
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
[诗歌特色]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
还善于把握景...
求一首诗词,表达思念的 。
最好是原创的 。
你听不见我唱起了&lt,你看不见我钻进被窝,落下想你的泪;&lt,在你路过的地方.我用这个方式想你;勇气&gt,我写下了我的名字;&gt试试身手我躲在角落,它已经虽然飘逸,我剪断了为你留的头发;在想你的夜里,在你说出&quot
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意思 《杂诗》 作者: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注解】: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
3、著花:开花 。
【韵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