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的古诗词表达 表达相守一生的古诗词( 四 )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注释]1. 示儿:给儿子们看 。
2. 但:只 。
3. 九州同:祖国统一 。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
5.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
6. 乃翁:你的父亲 。
[简析]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
“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
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 。
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
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
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
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
[赏析]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
本篇被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图景,表现了游子悲秋怀乡、难以言喻的惆怅心情 。
前三句写景 。
第一句写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落着几只在黄昏中栖息的乌鸦,点染出萧瑟凄凉的秋色,从而引发一个飘零异乡、无所依归的旅人的一腔愁绪 。
此处虽不言愁却已是愁绪满纸 。
第二句突然转至一种色调明净、幽雅、宁静的境界:精巧的小桥,清澈的流水,幽静的人家 。
这些使人联想到家人团聚的亲切和幸福,从反面牵动了离人思乡的愁绪,怀念家园而不得归的思想感情也随之体现出来 。
第三句又写出三种景象,荒凉的古道上,刮起阵阵萧瑟西风,旅人骑着一匹瘦马,正在继续奔波 。
此处虽写景,但却非常巧妙地表现了人,并且透露出游子的身世 。
“瘦马”两字便表现出这是一个家境寒微的人,否则他也不会孤单一人骑匹瘦马在西风古道中奔波了 。
妙在用了一个“瘦”字 。
读者可以由此想象到旅人奔波不息的艰辛、困顿、和内心的悲愁 。
“夕阳西下”,指出游子奔波在古道上的时间,也给整个画面更增一层暮色苍凉的色调 。
“断肠人在天涯”是全曲的点睛之笔 。
“断肠”二字表达出游子愁思的深重,用“天涯”二字提示出游子离乡的遥远,从而点出主题——游子乡思 。
到此,各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达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郊日暮羁旅图 。
开头的“鼎足对”,由九个名词,九种景物有机地连缀在一起,构成一幅萧瑟苍凉的秋景 。
此曲语言凝炼自然,明白如话,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之:“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

深爱一个人用古诗词来表达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