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中草木意象 中考古诗词鉴赏意象( 九 )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
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
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 。
”《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
两说虽则有别...
《暮过山村》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中草木意象 中考古诗词鉴赏意象】

贾岛《暮过山村》审美赏析 贾岛《暮过山村》这是一首羁旅诗.诗歌为了突出“过”,在布局上以“寒水”开始,以“烟火”告终,中间描写了山间中“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等意象,给人以由寒而暖的感受,从惶恐而至欣慰之喜,从而表现了对山村的热爱之情.全诗如下: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首联写道:“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首句“数里闻寒”是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来写.诗人经过山村,几里之外,就听到了潺潺流水之声.这里,“寒”字用得很妙,不仅表明了山泉水的寒冷,更主要的是自己行走在山间的感受.接着写道:“山家少四邻.”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远远看去,山村人家稀稀落落的.这里,诗人用了“少”字,说明了山村人家少,也照应了“寒”——冷清和寂静.就如王维所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以及“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一样.这样,诗人由听觉出发,带出视觉和感受,共同营造出了山村凄清的氛围.颔联紧承上联,诗人写道:“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从律诗的角度来说,这是“景联”,诗人通过写景,把对“寒”的独特感受具体化、对象化了.意思是说,旷野之中,只听到了怪禽啼号,看到了落日下坠,天色逐渐转暗,使行人害怕起来.当然,来到这样的“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的陌生山村中,自然有这样的感受.其中,诗人用了“恐”字,不但照应了强调了这里的偏僻少人,更表现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落日”照应了诗题中的“暮”,也表明了时间——傍晚,为诗人投诉山村铺垫.颈联承上联一转,诗人写道:“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这一句也是写景.“初月未终夕”中“初月”即指农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也用于泛指初升的月亮.唐代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写道:“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其中的“初月”即是也.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月亮在太阳未落之时刚刚升起.接着就是“边烽不过秦”一句.其中,“边烽”即边疆报警的烽火.唐沈佺期在《塞北》中写道:“海气如秋雨,边烽似夏云.” 明代梵琦在《居庸关》中写道:“渠答自今收战马,兜铃无复置边烽.”“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唐时曾屡遭吐蕃侵扰.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边塞点燃的烽火没有越过秦地.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平安无事,没有烽火,没有硝烟.这对现在的诗人来说,月色下的山村尤其显得静谧和宁静.可以说,这一句也从反面照应 “落日恐行人”.诗人面对如此清新、宁静的山村,开始那种恐惧感就没有了.尾联写道:“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萧条”即寂寥冷落,或者草木凋零.“桑柘”即桑木与柘木.“外”即村外.“亲”即亲近,也就是一扫以前的“恐惧”感.这一联的意思是说,山村之外都是零落的桑木与柘木,房舍上了袅袅的炊烟,我渐渐走进.诗人由远及近,走进了山村.诗人在这里,写出了自己的情感的变化,可以说,走进山村,就恍惚返回久别的故乡一样,此时的偏僻的山野村落,诗人与村民们融为一体.这是诗人情感的集中表现,表明了对山村生活的热爱之情,从而引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对现实社会动荡与黑暗的厌恶之感. 在艺术上,首先,双线发展,推进情感发展.诗歌中,明的线索是写诗人与山村的自然距离,由远渐近,不断缩短,直到进入山村,描绘出了诗人“过山村”的全部过程.而暗的线索就是写诗人与山村的心理距离,表现出诗人的感情从“恐”到“亲”的变化过程.其次,意象鲜明,体现了农村自然特色.诗歌中寒水、通过“山家”、“怪禽”、“落日”、“初月”、“边烽”、“桑柘”、“烟火”等意象,营造出了山村特有的氛围.再次,用词准确,主观情感鲜明.如,“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中的“怪”和“恐”字的运用.第四,移步换景的写法.在描写中,诗人对山区景物描写,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推移,而不断变动.